高二語文備課組閱讀資料3
發布:語文教研組 來源:未知 日期:2019-10-28 人氣:
外交部長王毅27日在第74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 王毅
(2019年9月27日,紐約)
主席先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 王毅
(2019年9月27日,紐約)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1945年,聯合國應運而生。4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
新中國70年,是中國人民艱苦奮斗、改寫命運的70年。70年前,中國人民徹底結束了山河破碎、任人宰割的近代史,真正成為掌握自己國家的主人。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70年來,中國從封閉落后到開放進步,從一窮二白到解決溫飽,從積貧積弱到總體小康,8.5億人擺脫貧困,數億人邁入中等收入群體,創造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奇跡。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進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也豐富了各國人民希望過上更美好生活的夢想。
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中國人民用勤勞、智慧和勇氣干出來的。中國發展的密碼,在于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新中國70年,是中國不斷融入世界、作出貢獻的70年。中國通過自身發展積極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繁榮。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發展的主要動力源和國際和平的重要穩定器。我們是聯合國會費和維和經費的第二大出資國,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軍事人員最多的國家,連續十幾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位居世界首位。中國正在致力于促進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相信這將為世界帶來新一輪“中國機遇”。
走進新時代,中國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繼續努力奮斗,砥礪前行。回首70年走過的道路,我們無比自豪!展望未來光明的征程,中國充滿信心!
主席先生,歷經70載風雨洗禮,中國外交初心不改、航向不變。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始終真誠相待、守望相助,中國與世界日益相互依存、命運與共。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局勢,中國將保持外交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維護世界和平繁榮,促進人類發展進步。
——中國奉行獨立自主。中國將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不依附,也不脅迫。繼續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正當權益,不畏強權,不懼壓力。繼續踐行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等聯合國憲章基本原則,永不稱霸,永不擴張。和平發展早已寫入中國憲法,始終是中國外交的基石。
——中國堅持平等待人。21世紀的今天,強權政治、叢林法則早已陳舊落伍,相互尊重、和諧共處才是人心所向。中國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中國愿與各國分享發展經驗,向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必要幫助,但不輸出模式、不當教師爺、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
——中國維護公平正義。我們在國際上講公道話、辦公道事,反對霸權霸道霸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主張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處理國際事務,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堅定地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和發展權利,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
——中國追求互利共贏。全球化時代的世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零和博弈、以鄰為壑寸步難行。中國致力于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我們不尋求單方面安全、不謀求本國利益至上,始終將自身發展寓于世界發展潮流之中,在開放中擴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實現機遇共享。
主席先生,環顧全球,世界并不太平,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沖擊國際秩序,成為突出威脅。在攸關世界前途命運的重大關頭,中國從未缺席。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中國愿與各國一道,攜手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合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將堅定維護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面對保護主義逆流,我們不能袖手旁觀。面對全球性挑戰,豎起高墻不是辦法。面對自身問題,諉過于人不是出路。上世紀“大蕭條”的教訓殷鑒不遠。揮舞關稅大棒,挑起經貿摩擦,將干擾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損害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經貿秩序,甚至可能導致世界陷入“衰退陷阱”。對于經貿摩擦和分歧,中國堅持以冷靜、理性、合作的方式加以解決,也愿意展現最大的耐心和善意。但如果不講誠信、不講平等、不講規則,我們也必須做出必要反應,維護自身正當權益,捍衛國際公平正義。我想負責任地告訴大家,中國,作為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14億勤勞勇敢人民、960萬平方公里遼闊國土的國家,任何威脅都嚇不倒,任何施壓也壓不垮。
面對單邊主義肆虐,我們不能姑息縱容。國際秩序需要法治規則,為所欲為恐將天下大亂。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屬于全世界,其成果不能由個別國家壟斷,更不能阻礙其他國家自主創新的努力。憑借自身優勢搞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沒有國際法依據,缺乏合法性和正當性。將自身利益凌駕于各國共同利益之上,是典型的霸凌行徑,必將不得人心。《中導條約》對于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單方面退約造成多方面消極影響。中國反對在亞太部署陸基中導,敦促擁有最大核武庫的國家切實履行核裁軍特殊、優先責任。中國將繼續積極參與國際軍控進程,我在此宣布,中國已啟動加入《武器貿易條約》的國內法律程序。
大國對于維護國際穩定負有特殊責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理應發揮表率作用。我們支持古特雷斯秘書長改革聯合國系統的新一輪努力,讓聯合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中國8000人維和待命部隊以及常備成建制維和警隊已組建完畢、通過驗收、整裝待發。中國愿繼續同各方一道,為世界的和平與正義承擔大國應盡的責任。
主席先生,在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當今世界,中國將一如既往站在和平與正義的一邊,積極探索和踐行中國特色熱點問題解決之道,為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通過國際合作應對共同威脅,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伊朗核問題攸關世界和平與安全。各方應共同努力,讓全面協議得以維護,而不使這一歷史性成果付諸東流。當前中東海灣局勢緊張升級,中方倡議:推動伊朗核問題盡快回歸全面協議軌道,推動海灣地區國家搭建對話協商平臺,推動域外國家為促進地區安全發揮積極作用。
巴勒斯坦問題必須放在國際議程的核心位置。我們缺的不是宏大的方案,而是兌現承諾的勇氣和主持公道的良知。“兩國方案”和“土地換和平”是國際正義的底線,不應繼續后退。獨立建國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剝奪的民族權利,不容任何交易。
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團結的阿富汗,各黨派各民族共同掌握國家命運;一個穩定的阿富汗,堅定不移地打擊恐怖主義;一個與鄰國和睦共處的阿富汗,成為地區和平穩定的積極力量。我們將繼續為阿富汗和解與重建作出自己的貢獻。
政治解決朝鮮半島問題不能再次錯過機遇。20多年曲折反復的歷程一再表明,并行推進半島無核化和和平機制建設,按照分階段、同步走的思路,解決各自關切,逐步建立信任是現實可行的路徑。朝鮮方面已經展現出促進對話的意愿,希望美方相向而行。安理會有必要結合半島局勢進展,考慮啟動涉朝決議的可逆條款,為政治解決半島問題注入動力。
在中國斡旋下,緬甸和孟加拉國就加快推動避亂民眾遣返工作達成新的共識。這一勢頭來之不易。等待不是辦法,只會等來人道局勢進一步惡化。行動才有希望,不斷積累最終解決若開邦問題的條件。各方包括聯合國機構要為此提供助力而非阻力。
克什米爾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爭議。要根據聯合國憲章、安理會決議以及雙邊協定,以和平方式加以妥善解決。各方都不應采取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動。作為與印度、巴基斯坦的共同鄰邦,中方希望看到爭議得到有效管控,雙方關系恢復穩定。
主席先生,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應當將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核心位置,持續關注減貧、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維護以南北合作為主渠道、南南合作為補充的全球發展合作格局。積極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
各國要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同本國中長期發展戰略相結合,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已成為造福世界和各國人民的合作之路、希望之路、繁榮之路。希望各國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發展機遇,為落實2030年議程注入新動力。
氣候變化是全球共識,需要按照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采取全球行動加以應對。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取得積極成果,中國作為峰會“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共同牽頭國為此發揮了應有作用。中國言必信、行必果,將兌現承諾、履行義務,以實際行動推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國將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突出位置,始終保持對毒品問題“零容忍”,已整類列管芬太尼類物質,超過聯合國管制品種,彰顯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毒品治理的責任擔當。近來非洲再次拉響埃博拉疫情警報,中國已向剛果(金)及其周邊國家緊急馳援,提供物資援助,派出公共衛生專家,并同世界衛生組織、非盟委員會積極合作。我們還將向全球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增加捐款1800萬美元。
主席先生,習近平主席說:“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我們不能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能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實現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努力!
謝謝大家!
金庸:為什么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吞并中國
01大家希望聽我講小說,其實寫小說并沒有什么學問,大家喜歡看也就過去了。我對歷史倒是有點興趣。
今天我想簡單地講一個問題,就是中華民族如此長期地、不斷地發展壯大,到底有何道理,有哪些規律?
這幾年我常在英國牛津大學,對英國文學、英國歷史和中國歷史很有興趣。大家都知道,英國對二十世紀影響最大的一位歷史學家名叫湯因比,他寫了一部很長很長的《歷史研究》。
他在這部書中分析了很多世界上的文明,說明世界上的很多文明都在歷史進程中衰退或消亡了,直到現在仍真正興旺發達的文明只有兩個,一個是西方的歐美文明,一個是東方的中國文明。而中國文明歷史悠久且連續不斷,則又是世界唯一的。
02
雖然古代有的文明歷史比中國早,有的文明范圍比中國大,如巴比倫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臘羅馬的文明,但這些文明卻因遇到外力的打擊,或者自己腐化而逐漸衰退、消亡了。
湯因比說:一種文明總會遇到外來的挑戰,如果該文明能很好地應付這個挑戰,就能繼續發展;如果不能很好地應付挑戰,就會衰退,甚至消亡。
這里也有多種情況:一種是遇到強大外族的打擊,整個民族被殺光殺盡,消滅了;一種是民族內部長期僵化,沒有改革,沒有進化,像活的木乃伊,結果衰落了;有的則因自己的腐化而垮臺;還有一種就是分裂,國家的內戰不休。
我們的國歌中有一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話是在抗戰前后寫的,它表示了一種憂患意識。那時候我國遭受外族敵人的侵略,處境確實非常危險。
就我看來,我國歷史上遭受外族侵略的危險時期有七個:
第一是西周末年到春秋戰國時期東西南北受到外族進攻;第二是秦漢時期匈奴的進攻,時間長達四百年之久;第三是魏晉時鮮卑等五胡的進犯,時間也有四百年;第四是隋唐時期突厥和吐蕃的侵犯,時間約三百年;第五是五代、南北宋時期契丹、女真及西夏的侵犯,時間大概也是400年;第六是元、明、清時期蒙古、滿族的侵犯;第七是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03
縱觀中國歷史,大概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我們的民族先是統一強盛,后來慢慢腐化,組織力量衰退。此時如果出現一些改革,那么就會中興。如果改革失敗了,或者自己腐化了,那么外族敵人就會入侵。在外族入侵的時候,我們民族有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族的入侵常常是我們民族的轉機。以上所講的我們民族七次大的危機,又都是七次大的轉機。
歷史上常常是外族人來了之后,我們華夏民族就跟它同化、融合,一旦同化、融合了,我們華夏民族就壯大起來,統一起來。之后可能又腐化了,衰退了,或者分裂了,外族人又來了,我們民族再融合,又壯大,如此循環往復。
其他國家民族遇到外族入侵,要么打贏,要是打不贏,這個國家或民族就會垮臺。我們中華民族遇到外族入侵時,常常能把外族打退,打不退的情況也很多,但卻很難被征服。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一股韌力,一股很頑強的抵抗力量;一方面我們又很開放,在文化上同它們融合在一起,經過一段時間,大家變成一個民族,我們的民族從此又壯大起來。
其中第一個原因是我國一開始就是農業社會,生產力比較高、技術比較先進,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可以發展文化;第二個原因是從西周開始,我們已有了一個嚴密的宗法社會制度,后世講到中國封建社會,總認為封建的宗法制度很束縛人的思想,很束縛人的行為,那當然是對的。
04
其實這種宗法制度也有它的歷史作用,我們民族由于有了嚴密的繼承制度,從而避免了內部的爭斗和戰爭。一些游牧民族本來很強盛,但往往在關鍵的時候鬧分裂。父親死后,他的兩個兒子或者三個兒子搶父親位子,羅馬也有這種情況。一搶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內亂。本來很強盛的部落、部族或者民族,一分裂,就要自己打自己。
我們民族從西周開始,雖然自己內部斗爭也不斷有,但基本上還是遵循世襲制度,即父親死了,嫡長子繼位,這是當時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制度。一個社會的基本法律制度固定了,社會就會很穩定,內部斗爭就會大大減少,這也是民族強盛的重要環節。
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我們對外族是很開放的。從歷史上看,中國很長很長的時候是外族統治的,如北魏。其實隋唐也有很大的少數民族的成分,主要是鮮卑人。
有一個情況不知各位想到沒有,我的小說中寫過一個人叫“獨孤求敗”,獨孤求敗很驕傲,他一生與人比劍比武從沒有輸過,所以他改個名叫求敗,希望失敗一次,但卻總沒有敗過。這個“獨孤”就是鮮卑人。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母親是鮮卑人,就姓獨孤。“鮮卑”這兩個字,有些學者說“西伯利亞”就是“鮮卑利亞”,鮮卑人原本住在西伯利亞那一帶。但這不是很一致的意見。
北周的時候,有個大將軍叫獨孤信,他有很多女兒,其中大女兒嫁給了北周的皇帝,第四個女兒嫁給了唐高祖的父親,第七個女兒嫁給了隋文帝。所以唐高祖和隋煬帝是表兄弟,唐太宗李世民則應叫隋煬帝為表叔。他們都有鮮卑的血統。唐太宗李世民的媽媽姓竇。唐太宗的皇后姓長孫,長孫和竇都是鮮卑人的姓。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也是鮮卑人。
據《唐史》記載,唐朝宰相至少有二十三人是胡人,其中主要是鮮卑人。那時候說“胡人”就像我們現在說“洋人”一樣,沒有歧視的意思。
在唐朝,有二十三個外國人當“國務院總理”,可見唐朝對外國人一點也不歧視。
再說漢朝,漢武帝與匈奴交戰,匈奴分裂投降了。其中一個匈奴王子叫金日蟬,在漢朝做官,很受漢武帝重用。漢武帝死后,他的身后大事交給了兩個人,一個是霍光,一個就是金日蟬。由此可見,我們民族壯大的重要原因就是非常開放。
05
中國人不太擅長打仗,與外國人打仗時,輸的多,贏的少。但是我們有耐力,這次打不贏沒關系,我們長期跟你干,打到后來,外國人會分裂的。
匈奴人很厲害,我們打他不過。漢高祖曾在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人圍困,沒法脫身。他的手下便獻了一條妙計,去向匈奴皇后說,漢人漂亮的小姐很多,你如果把漢朝皇帝抓來,把漢人打垮了,俘虜了大批漢人中的漂亮女人,你這個皇后就要糟糕了。匈奴皇后中了這個詭計,影響匈奴首領,便退兵了。
匈奴后來分為南北,南匈奴投降了漢朝,北匈奴則向西走,一部分到了法國,一部分到了西班牙,一部分到了英國,以至滅亡了整個西羅馬帝國。
西方歷史中的匈人是否匈奴人?史家意見不一致,有意思的是,匈奴的一半被中國抵抗住了,投降了,另外一半卻把整個歐洲打垮了。隋唐時期的突厥也是如此,他們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向隋唐王朝投降了,慢慢地被華夏民族所融合。西突厥則向西行,來到了土耳其。后來土耳其把東羅馬帝國打垮了,把整個君士坦丁堡占了下來,直到現在。
所以我們不要一提起歷史就認為我們民族不行,其實我們民族真正不行,只是十六世紀以后的三四百年的事情。
最近我在牛津大學的一次聚餐會上遇到一位很有名的研究東亞經濟的學者,他和我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前途時說,中國的經濟自古以來就很發達,人均收入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只是到了十六世紀以后才慢慢被英國趕上去。而國民總收入卻是到了1820年才給英國超過。中國國力居世界領先的地位竟保持了二三千年之久。
那位學者對中國經濟前途非常樂觀,他說大概到2020年時,中國的國民經濟收入又會是全世界第一,并能長期保持下去,恐怕至少在那之后的四五十年內沒有任何國家能夠趕得上。我聽了之后很興奮,問他是否有數據?他列舉了很多統計數字。他是專家,不會隨口亂說。我覺得他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06
實際上我們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方面一直是很先進的,到宋朝尤其先進,大大超過了歐洲。那時我們的科技發明,歐洲是遠遠趕不上的。如造紙、印刷、火藥、羅盤等在宋朝已經非常興旺發達了。
現在大家用的鈔票也是中國發明的,在宋朝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了。那時我們的金融制度相當先進,貨幣的運用相當成熟。
那么歐洲人什么時候才開始轉機呢?應該說是到了中國的明朝,從那時起,中國開始落后了。
我想其中原因,一個是政治上的專制,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很嚴,一點也不自由開放,動不動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嚇得人們不敢亂說亂動,全部權力控制在皇帝一人手里。
另一個原因就是明朝對付不了日本倭寇的入侵,便異想天開,實行所謂海禁,把航海的船只全部燒掉,以為如此一來就能斷絕與倭寇的來往,餓死倭寇。這是對日本完全不了解。這種愚蠢的禁令,當然是永樂皇帝時鄭和下西洋之后的事情了。
明朝一實行鎖國政策,整個國力便開始衰退。與此同時,西方科學卻開始發展,工業革命也開始了。
有一個有趣的時間值得注意,那就是十六世紀初的一五一七年,德國的馬丁·路德公然否定教皇的權威,反對神權控制,就在這個時候,我國明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正德皇帝是個很無聊、很腐化的昏君,他下江南干了許多荒淫無恥的勾當。
大家知道,在隋朝、唐朝,中國是很富庶的,到了宋朝、元朝也還可以,那時候科學發達、交通方便、對外開放。而歐洲正是封閉的時候,一切都由教廷控制,學術思想不自由。你如說地球圍繞太陽轉,他便要你坐牢,一切都是封閉的。
到了十六世紀,歐洲自由開放了,科學發明開始了,可是中國反而長期封鎖起來了。這是最大的歷史教訓。
07
今天講了這么多,無非是要大家明確兩個觀念,那就是改革和開放。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這樣壯大,靠的就是改革和開放。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內部要積極進行改革,努力克服困難,改革成功了,我們的民族就會中興。同時我們還要對外開放,這點更為重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自信心,我們自信自己的民族很強大,外來的武力或外來的文化我們都不害怕。
另有一個重要觀念,今天沒有時間詳談。我認為過去的歷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我中華,大好山河淪亡于異族等等,這個觀念要改一改。
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于異族,只是“輪流坐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上面我講到的那位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他初期寫《歷史研究》這部大著作的時候,并沒有非常重視中國。到他快去世的時候,他得出一個結論: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結合。
他認為西方文明的優點在于不斷地發明、創造、追求、向外擴張,是“動”的文化。中國文明的優點在于和平,就好像長城,處于守勢,平穩、調和,是“靜”的文化。
現在許多西方學者都認為,地球就這樣大了,無止境地追求、擴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今后只能接受中國的哲學,要平衡、要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要相互協作,避免戰爭。
由于科學的發展,核武器的出現,今后的世界大戰將不可思議。一些瘋狂的人也許執意要打核戰爭,殊不知道這種戰爭的結局將是人類的同歸于盡。這可能性不能說沒有,我所接觸到的西方學者目前對打核戰爭都不太擔心,他們最擔心的是三個問題:第一是自然資源不斷地被浪費;第二是環境污染;第三是人口爆炸。這三個問題將關系到人類的前途。
所以,現在許多西方人把希望寄托于中國,他們希望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哲學。他們認為中國的平衡、和諧、團結的哲學思想、心理狀態可能是解決整個人類問題的關鍵。
十九世紀世界的經濟中心在倫敦,二十世紀初轉到了紐約,到了戰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則轉到了東京,而二十一世紀肯定要轉到中國。至于這個中心是中國的北京還是上海,其實在北京或在上海都不是問題,只要是在中國就很好!
“意外懷孕向外賣小哥索賠”系捏造,正經媒體怎能如此惡俗?
中國青年報2019-09-24 20:30文/楊鑫宇
近日,一則內容取向十分惡俗,怎么看都“槽點滿滿”的奇葩新聞,在多家媒體的帶頭炒作與大量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突然占據了網絡輿論的焦點。這則新聞聲稱:徐州一名女子通過網絡渠道購買避孕套后,因為外賣小哥送貨延誤,導致其意外懷孕,該女子于是起訴了這名外賣小哥,索賠3萬余元。新聞發出之后,立即引發了廣泛的轉發與圍觀,“吃瓜群眾”的相關議論,不用想都知道會有多么不堪。
然而,就在網友們對這則新聞吐槽得正歡之際,江蘇網警卻果斷出手,在微博上公開辟謠,稱這起事件純屬捏造,相關新聞可謂是不折不扣的假新聞。來自警方的辟謠輕松地粉碎了這個漏洞百出的虛假故事,此前對此事議論紛紛的“吃瓜群眾”也很快就沒了聲響。
然而,官方辟謠的出現,雖然有效地“驅散”了那些對著這則編造出來的消息插科打諢的網友,但卻也激發了另外一群網民的怒火。這些網民的憤怒,指向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些在這則假新聞的傳播當中扮演了極不光彩角色的媒體。一方面,這些媒體用毫無依據的虛假新聞,嚴重欺騙了其讀者的心智和感情,是為無信;另一方面,這些媒體也在炒作這則新聞的過程里體現出了極端媚俗、缺乏操守的一面,是為無德。這種“無德無信”的做法,讓這些媒體自食其果,成了眾矢之的,同時也暴露出了輿論生態存在的某種問題。
據網警調查,這則假消息的原始出處,是百度百家號“都市故事會”(現已注銷)的一篇文章。因為發布這篇文章的根本不是什么媒體,且影響力有限,這則消息并未在發布后迅速大爆。然而,幾家正規媒體的參與,讓這則消息的傳播力產生了“質變”,或許是看到了這則消息的“網紅”潛質,西湖之聲、濟南時報、新晚報等多家媒體紛紛在自家的新媒體平臺上,對這篇根本沒有任何可靠信源的網文展開了二次加工,包裝成了看起來頗像一回事的“新聞”。于是,在正規媒體的背書之下,這則本來就充滿了話題性與下流暗示的消息堂而皇之地火遍了全網,留下了不少糟糕的禍端。
盡管在這則假新聞的后續傳播之中,大量自媒體的積極轉發與添油加醋,也起到了不少不良作用,但是,倘若沒有正規媒體的參與,這種看上去就荒誕不經的消息根本不可能騙過這么多的網民。因此,正規媒體對新聞專業標準和行業倫理規范的“失守”,可謂是這起事件的第一元兇。任何一個新聞工作者,不論是在學校里,還是在崗前培訓中,都必然學過如何核實信源的真偽,如何區分格調的高低。“不能為了流量拋棄操守”——每個新聞工作者,大概都已經對這樣的話聽得耳朵都起了繭子。在這種情況下,數家頗有聲望的媒體,齊齊在一則造假手段根本談不上高明,且格調極其低劣的假消息面前失守底線,對此負有直接責任的人無疑難辭其咎。
自從互聯網普及以來,人們常常發現,同樣的媒體,在網上與網下的“媒體人設”很可能非常不同。這與互聯網傳播的獨特性有關,也體現出了媒體爭取網民關注的愿望與誠意。然而,盡管互聯網是一個更開放、更活潑的傳播空間,媒體的專業與倫理規范卻并不會因為信息發布平臺的變化而變化,遺憾的是,一部分媒體從業者對這一點并沒有清醒的認識,而是把互聯網和新媒體平臺當成了可以“適當忽略”倫理與專業規范的“特區”,為了流量一味迎合受眾的一些上不了臺面的口味。同樣的低俗、虛假新聞,就算給報紙、電視臺的編輯一百個膽子,他們也未必敢于上版上屏,但對于同一家單位的新媒體編輯而言,這些消息卻可能是他們吸引眼球的法寶,這種現象,可謂是網絡傳播中的一大毒瘤,必須得到針對性的治理。
當我們在互聯網上閱讀新聞時,我們或許期待著比傳統媒體更加活潑的表達風格,更加多元的新聞表現方式,與更加開放接地氣的選題范圍,但歸根結底,不論在什么平臺上,我們對新聞的核心追求還是真實而有意義。為此,網絡媒體在以各種方式爭取受眾的時候,決不能以降低底線,罔顧事實為代價。這種做法倘若得不到阻止,網絡空間只會變得烏煙瘴氣,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受到嚴重的打擊,最終只能害人害己。
鐘聲:擁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明未來
人民日報2019-10-07 04:52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和平發展、繁榮穩定離不開中國。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記述的這段文字,是對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精辟分析。新中國波瀾壯闊的70年征程為證,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自身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命運緊密相連,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堅守道義,中國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近代百年積貧積弱、風雨飄搖的歷史,讓中國人民深知和平與發展的可貴。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中國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國家走向富強,人民更加幸福。中國同180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建立了110對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構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無論是國際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進程,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網絡安全、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都能看到中國貢獻。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軍事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始終關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人民,幫助其增強發展能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贊,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最重要支柱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賴的重要力量。
和衷共濟,中國為各國攜手應對困難和挑戰貢獻智慧和力量。中國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無論是在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還是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穩健的政策、堅實的經濟基礎,都在地區和世界經濟復蘇發展中起到重要拉動作用。當前,經濟全球化逆流涌動、多邊主義受到沖擊,中國堅定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多次向世界莊嚴承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為世界發展注入了穩定性和確定性。馬里總統凱塔的感嘆頗具代表性——“中國從未自私自利地發展,而是向世界敞開了大門,為世界各國人民帶來幸福。”
天下為公,中國為開辟世界共同發展之路貢獻智慧和力量。堅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踐行親誠惠容理念、真實親誠理念、正確義利觀,倡導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倡導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中國主張彰顯天下情懷,凝聚國際共識,化為共同行動。世界范圍內,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越走越寬廣——共建“一帶一路”,增進互利合作、釋放發展潛力;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瞄準制約經濟發展痛點,助力互聯互通和地區經濟一體化建設;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支持貿易自由化和經濟全球化,促進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中國真心實意追求同各國合作共贏,尋求發展繁榮的最大公約數。如同西班牙共產黨主席何塞·森特里亞所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全人類的福祉,為推動世界和平開辟了新的路徑。
“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習近平主席鏗鏘有力的話語,激勵意志,引領方向。中國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勢將帶來更加進步和繁榮的中國和世界,擁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光明未來。
69名準研究生集體放湖南大學鴿子 損失誰來承擔?
央廣網2019-10-11 11:20
據中國之聲報道,近日,湖南大學研究生院的一則公示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該公示提到,有部分研究生新生申請放棄入學資格,少數新生逾期未報到。以上共計69人,他們實際上是集體放了高校的“鴿子”,考上了研,不讀了。央廣網2019-10-11 11:20
湖南大學起源于公元976年創建的岳麓書院,是全國重點大學。很多人不理解,這樣的名校,為什么一下子有這么多準研究生“錄而不讀”?又該怎樣妥善處理?
高校稱放棄入學可能是因為選擇了留學、就業或不滿意調劑
9月29號,湖南大學研究生院的一則公示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公示稱,有部分研究生新生因出國、工作等個人原因申請放棄入學資格,另有少數新生逾期未報到,共計69人,湖南大學研究生院擬將取消這69名2019級研究生入學資格。據公示顯示,這些學生分別來自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法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等16個學院。
多所學校負責招生的老師和教授表示,“錄而不讀”這種情況他們學校也存在,但是人數高達69人不是普遍現象。對于湖南大學69名研究生放棄入學資格的具體原因,記者電話聯系湖南大學研究生院招生辦,沒有得到正面回應。記者采訪了國內多所高校的招生負責人和教授,他們認為找到工作、出國留學是學生放棄入學資格的主要原因。
高校1:“我覺得比較多的應該是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因為一部分讀研的學生他讀研后依然面臨著再就業的問題。”
高校2:“現在出國留學的同學比較多,所以他們在考研的同時也在申請出國,如果后來申請成功了,他也不會選擇在國內讀研究生,也是兩種打算的一種方式。”
除此之外,福建某高校碩士生導師張教授認為因為名額不足,一些原本報考學術型碩士的同學被調劑到專業型碩士,報考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學被調劑到非全日制導致學費相對昂貴,這也是一些同學被錄取后選擇放棄的原因之一:“我們現在非全跟全日制名額一般是50比50,全日制的同學報考的比較多,非全日制的比較少,但是考過以后,學校就會動員特別是應屆生考全日制的去讀非全日制,費用比較高,也有可能這種原因他們后來放棄的。”
張教授告訴中國之聲記者,不少考生把考研視為增加就業競爭力的手段,找到了合適的工作后“錄而不讀” 可以理解,但是這種行為無疑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肯定給學校造成損失,招生名額就被浪費了,他這種情況是已經參加復試了,就是說你把別人的機會給擠走了,對其他考生也屬實不利,妨礙了那些想讀書的人。”
“錄而不讀”會影響次年招生計劃和科研產出,高校也難以規避和防范
北京某高校的青年教師吳老師告訴中國之聲記者,因為學校給了名額但是學院沒有招滿,這種情況在也會影響學院下一年度的招生計劃,甚至影響學校的學術產出,對一些講究人才結構的理工科院校來說更為嚴重:“他們需要建立團隊來進行團隊的研究合作,老師們在進行學術培養的時候也是注重一個代際之間的團隊結構的建設,如果是對于研究生導師個人,他招的研究生沒有來,則對他的科研團隊的建設有影響,還會影響到科研的產出。”
對研究生“錄而不讀”這種行為,記者采訪的各高校教師坦言,目前沒有一個很好的機制來規避和防范,最多只能在錄取前加強溝通和了解。重慶某大學碩士生導師劉教授:“在宣傳上還有對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比方說我們在面試的時候一般都會問學生,你為什么會選擇到我們這里來讀研究生?你有什么樣的一個未來的計劃和你的一個想法等等,我們可以更深入的去交流一下。
此外,北京某高校負責招生的陳老師認為,盡管選擇錄取后入學讀書是一種個人行為,也是雙向選擇的一個結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錄而不讀”也屬于失信行為。如果失信考生來源相對集中,研究生院也會采取發函的方式與考生所在學校進行溝通。在考生質量同等的條件下,這也會成為研究生院此后是否錄取該學校考生的一個判斷因素:“學院基本上是沒有約束機制的,我自己也覺得拿不出有效的應對措施。但是我們會去分析這種情況,看看哪些學校的學生出現錄而不讀的情況,如果說一所學校連續出現錄而不讀的這種現象,我們可以考慮去公函和對方院校說明這種考生的失信情況,有可能他會影響到以后這所學校的考生,包括報考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