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恒法在解高考化學計算題中的應用
發布:化學教研組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5-02 人氣:
例1.(2004年全國高考理綜試題• 云南等八省區卷)粉末狀試樣A是由等物質的量的MgO和Fe2O3組成的混合物。進行如下實驗:①取適量A進行鋁熱反應,產物中有單質B生成;②另取20 g A全部溶于0.15 L 6.0 mol·L-1鹽酸中,得溶液C;③將①中得到的單質B和溶液C反應,放出 l.12 L(標況)氣體,同時生成溶液D,還殘留有固體物質B;④用KSCN溶液檢驗時,溶液D不變色。
請填空:
⑴ ①中引發鋁熱反應的實驗操作是____,產物中的單質B是___。
⑵ ②中所發生的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③中所發生的各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若溶液D的體積仍視為0.15 L,則該溶液中c(Mg2+)為_____, c(Fe2+)為_____。
解析:
⑴ 引發鋁熱反應的實驗操作:加少量KClO3,插上Mg條并將其點燃(Mg燃燒放出的熱使氧化劑KClO3分解產生氧氣,氧氣燃燒繼續提供較高溫度使反應發生)。試樣A進行鋁熱反應時,反應為:2Al+Fe2O3===2Fe+Al2O3(因Mg比Al活潑,Al不與 MgO反應),生成單質B為Fe。
⑵ MgO和Fe2O3都能與鹽酸反應,化學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MgO+2HCl==MgCl2+H2O。
⑶ B(Fe)與C溶液反應時,因產生H2且反應后溶液中無Fe3+,則C為FeCl3、MgCl2、HCl的混合液,Fe還原Fe3+并與HCI反應置換出H2,溶液D為FeCl2、MgCl2的混合液,離子方程式為:Fe+2H+==Fe2++H2↑,Fe+2Fe3+==3Fe2+。
⑷ n(MgO)=n(Fe2O3)=xmol,有40x+160x=20,x=0.1mol,則c(Mg2+) =0.1mol/0.15L=0.67mol·L-1。由實驗②③④知,最終溶液的溶質是FeCl2和MgCl2,據電荷守恒有2×n(Mg2+)+2×
n(Fe2+)=1×n(Cl-),又n(Mg2+) =0.1mol,n(Cl -)=n(HCl )=6.0 mol·L-1×0.15 L =0.9mol,則n(Fe2+)=(0.9mol-0.2mol)/2=0.35mol,故c(Fe2+)=0.35mol/0.15L= 2.3mol·L-1。
例2.(2004年北京高考理綜試題)有三種不同質量比的氧化銅與炭粉的混合物樣品①、②、③。甲、乙、丙三同學各取一種樣品,加強熱充分反應,測定各樣品中氧化銅的量。
⑴ 甲取樣品①強熱,若所得固體為金屬銅,將其置于足量的稀硝酸中微熱,產生1.12L氣體(標準狀況),則樣品①中氧化銅的質量為________g。
⑵ 乙取樣品②a g強熱,生成的氣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再將反應后的固體與足量的稀硝酸微熱,充分反應后,有b g固體剩余,該剩余固體的化學式為________。樣品②中氧化銅質量為_________g(以含a、b的代數式表示)。
⑶ 丙稱量樣品③強熱后剩余的固體,質量比原樣品減小了c g,若該固體為金屬銅,則樣品③中氧化銅物質的量(n)的取值范圍為______________。
解析:CuO與C發生的反應可能有:2CuO+C == 2Cu+CO2↑;CO2+C == 2CO;CuO+C == Cu+CO↑,則反應后的產物有四種情況:①Cu、CO2;②Cu、CO;③Cu、C、CO;④Cu、CuO、CO2。
⑴ 可能是①、②情況,由HNO3+3e-→NO,可知HNO3中氮得電子數為(1.12L/22.4L·mol-1)
×3=0.15mol,HNO3得電子數與Cu失電子數相等,由Cu-2e-→Cu2+,可知Cu的物質的量n(Cu)=0.15mol/2=0.075mol,據Cu元素守恒,m(CuO)=0.075mol×80g·mol-1=6.0g。
⑵ 據題意,產物之一是CO,炭粉有剩余(C與濃HNO3反應而與稀HNO3不反應),屬于③情況。設CuO質量為xg,炭粉質量為(a-x)g。CO中碳元素質量為(a-x-b)g ,氧元素質量為(a-x-b)×16/12g,據氧元素守恒有x×16/80=(a-x-b)×16/12,解得x=20(a-b)/23。
⑶ 據質量守恒知生成氣體質量為c g ,可能是①、②情況:若氣體是CO2,n(CO2)=c/44mol,由氧元素守恒知n(CuO)=2n(CO2)=2c/44mol=c/22mol;若氣體是CO,n(CO)=c/28mol,由氧元素守恒知n(CuO)=n(CO)=c/28mol;若氣體是CO2和CO混合氣,則c/28mol<n(CuO)<c/22mol。綜上可知,c/28mol≤n(CuO)≤c/22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