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所在位置:
文章內容 / Article Content

于敏:“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發布:政治教研組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9-20 人氣:

【致敬共和國勛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

  編者按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這7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為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模范人物。他們舍身忘我,無私奉獻,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事跡,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黨中央決定,首次開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集中評選頒授,對他們予以隆重表彰。

  今日起,光明日報推出《致敬共和國勛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專欄,大力宣揚他們的豐功偉績,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更好地激勵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今天刊出第一篇《于敏:“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

  光明日報記者 陳海波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核物理學家,生于河北(現天津市)寧河。194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 

在我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后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我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于敏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杰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國勛章”。


    “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是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于敏,這個名字過去數十年里曾經一直是一個秘密,如今已成為一種精神的代名詞。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謂青少年時代在一種“亡國奴的屈辱”中度過。內向、好靜思的他,喜歡科學,而且對科學有一種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學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后被我國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所器重,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1960年12月,我國作出部署,集中攻關原子彈,并先行一步對氫彈作理論探索。翌年1月,錢三強請于敏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氫彈雖然以原子彈為基礎,但其理論基礎和材料結構比原子彈復雜得多。

  于敏喜歡做基礎研究,自認為不適合從事研制氫彈這種大系統科學工程。不過,他沒有猶豫,“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于敏后來說。

  于敏帶領30多名青年科研人員組成的氫彈預研小組,從基本物理學原理出發,憑借一張桌子、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一臺簡易的104型電子管計算機,以自強不息的信念,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不僅解決了大量基礎研究問題,而且探索出設計氫彈的途徑,為氫彈原理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氫彈研制進入沖刺階段。1965年1月,于敏和鄧稼先、周光召等科學家一起,向氫彈原理的突破發起總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帶領一批年輕人前往上海,利用華東計算所J501計算機對氫彈原理作進一步探索。他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形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當他將整理出來的方案向大家報告時,群情激奮,高呼“老于請客!”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又成功進行了全威力氫彈的空投爆炸試驗,爆炸威力同于敏計算的結果一致。試驗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實”。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西方科學家評論:“中國閃電般的進步,對西方來說,是神話般的不可思議……”

  盡管在氫彈研制中居功至偉,但對于別人送來的“氫彈之父”稱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學、技術、工程于一體的大科學系統,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在的成績,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氫彈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

  氫彈技術突破后,于敏曾想過離開,回到自己喜歡的基礎研究,但最終還是留了下來。他認為,第一代熱核武器雖然解決了有無問題,但性能還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獻給了我國中子彈、核武器小型化、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于敏曾經直言,“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這位喜歡古詩詞的科學家,向往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和“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會孫子的第一首古詩詞是岳飛的“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這些英雄,于敏在事業上鞠躬盡瘁,在科學上唯實不唯上。與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鄧稼先曾說:“于敏是很有骨氣的人。他堅持真理,從不說假話。”畢生信奉“寧靜以致遠”的于敏,如此解釋他心中的那片寧靜:“所謂寧靜,對于一個科學家,就是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始終保持嚴格的科學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家國情懷與科學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這種情懷和精神永遠地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