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 校友會 新聞 镕琢情深 人物 回憶 捐贈 校友通訊 回憶母校 :那是永遠的師恩 發布:校友天地 來源:校友會 日期:2024-12-10 人氣:494分享到: 如果有人問起,我的一生中,迄今為止,什么時段最難忘,最快樂? 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在母校師大附中度過的九年。 我們六六屆高中畢業生在師大附中度過了初中三年(60—63),高中三年(63—66),文革三年(66—69),整整九年的光陰似箭里,我們從不諳世事的小屁孩來到了桃李芬芳的年華。 離校后,我們又經歷了上山下鄉,返城就業,有些人縱橫職場,左右逢源;有些人自謀生路,歷盡滄桑;有些人漂洋過海,遠走異國他鄉……總之五花八門,千奇百怪,這期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應有盡有。 而醇香甘甜讓我們回味無窮的依然是母校師大附中的九年青蔥歲月。 (一) 恢復高考后,我考入長沙大學。上體育課時,檢查跳馬,單雙杠,前后滾翻,走姿坐姿站姿各項要領,我那時年近三十,可做起這些動作來比其他學弟學妹都出彩,體育老師不禁問我:你是哪個中學畢業的? 答曰:師大附中。 又問:體育老師是……? 復答曰:王健純 。 對方聽罷連連說,怪不得,怪不得,有其師必有其弟子。 王健純老師怎么也不會想到,她的功力會穿越時空,多年之后,在她的學生身上有所體現。 幾年前,在王老師80壽誕宴會上,我和她一道回憶這段快樂往事,感恩她當年嚴格的童子功訓練,讓我受益終生。 現在我也年近80,可仍腰不彎背不駝,還參加了學校老年模特隊,舞蹈隊,有人問及秘訣何在,我驕傲地回答,不過是因為當年在師大附中上體育課養成的好習慣。 (二) 提起數學老師,印象最深的當數王海云了,大家都稱他王海嗲。 這位海嗲擅長深入淺出,化難為易,能把枯燥抽象的數學定律、公式講得形象生動。有一次王老師講平行線,為了強調其不相交特性,他先在黒板上畫兩條直線,然后捋起袖子,兩手牽引著該兩條虛擬的延長線,告知下面聽課的大伙兒:即使穿過墻壁,跨過走廊,越過操場,無限延伸下去都不會相交。現在回想起來內容固然簡單,可王老師引人入勝的手勢,神態,那種全身心的投入,卻深深刻印在我們腦海中。 可他批評起學生來卻也毫不留情,班上有幾個數學不好的女生深深領教過海嗲的厲害。例如,他會不期然地一聲斷喝:某某某,你就不要坐在教室里了,還不如回家紡紗砌麻去;某某某,你還不加油,黃瓜打鑼,去了一大節了,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海嗲也有恢諧輕松的時候,學校修建了一道漂亮的新圍墻,他興趣使然,遂作打油詩一首,且搖頭晃腦,高聲吟唱:曲折回廊新砌墻,青草坪內添風光,半白韶光我已過,如今努力學雷郎。 好一個“如今努力學雷郎”。 此際半個世紀已過,斯人已逝,可先生的詩句音猶在耳,先生的境界,高山仰止,難以忘懷。 (三) 在英語學習中,我有幸親炙特級教師方龍伯先生的教誨。 想當初,我們經歷了文革串聯,上山下鄉,招工返城,結婚生子等等,待高考恢復,學業大都早已丟到了爪哇島,我仍然能考上大學英語專業,全憑當初在母校打下的堅實基礎。 方老師在教學中注重聽說讀寫全方位訓練,他像一個出色的魔術師,善于把教材中的句型單詞變著花樣,讓我們反復練習,學以致用。當年學過的許多句型詞匯我們多年后仍然記憶猶新。在課堂上,方老師始終貫穿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千方百計啟發學生的求知欲,他是一位出色的組織者,啟發者和引領者。 在退休前夕,方老師憑借他精湛的教學技巧和高度的敬業精神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在他90壽宴上,我用英文為他朗誦了賽繆爾的名篇《青春》,老人家眼睛里閃爍著感動的淚花,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我慶幸自己為恩師送上了一份快心遂意的禮物。 (四) 除了上述幾位老師,還可例舉很多過得硬,響當當的金牌老教師,如數學老師任基德,語文老師吳彬,王嚴思,化學老師袁家民,羅賢希等等,等等,個個身手不凡,各具特色,為我們留下終生難忘的回憶,為母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雖都只是瞬間的一朵浪花,然而他們精湛的教學,睿智的光芒,卻照耀著我們一代又一代附中人,而今而后依然燦爛! (五) 母校教師群星閃爍,其中最亮的那一顆,當數當年的教務主任余培忠了。 這是一位學識淵博德才兼備的教育界老前輩,是我見過的最懂行最務實的教學領導。他深入課堂,與老師探討教學方法,提出改進意見,他深入學生,聽取學生反饋,及時發現教師的問題和亮點,為獲取更多一手資料,他甚至兼任高中一個班的歷史和初中一個班的英語。 我因為和他女兒同班,多有機會去他家玩,常被他問到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如,哪個老師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布置的作業是否有批改等等。 1980年,應省教育廳號召,他率先負責組織首屆附中實驗班,并起草辦班方案。三年努力,第一屆實驗班大獲成功,有數據為證:語數外三科采用省教科所有關試卷,語文閱讀能力達到高二水平,數學比平行班成績高出45分,英語高出初三畢業班平均成績7.8分。這些成績的取得,為以后的實驗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1986年,70歲的余培忠主任終于夙愿達成,光榮加入了他夢寐以求的中國共產黨。 余主任畢業于西南聯大歷史系,后又考人北大歷史專業研究生。有這等功底深厚學問扎實的教育家實干家率領著這一大群優秀教師致力教學,我等莘莘學子何其有幸! (六) 母校濃厚的學風,嚴謹的教風滋養了我們的心靈,磨礪了我們的意志,在這里我們接受了六年正規嚴格的教育,我們聆聽了一流教師的授課,如沐春雨,如坐春風,他們是啟明的星,引路的燈,為我們奠定扎實的知識基礎,開啟無盡的求知欲望,為我們在今后認識和了解世界,成長進步的人生道路上初步擺脫局限和狹隘。總之, 母校的六年培養給了我們人生道路上做人做事的底氣,受益終生。 那時候,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但有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的課外活動,例如,藍球隊,排球隊,射擊隊,體操隊,航模隊,歌舞隊,管弦樂隊,民樂隊,攝影小組,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和思維,身心得以健康全面發展,快樂而充實。 周末是我們最愜意的日子,師大大操場晚上有雷打不動的露天電影,5分錢一張的門票,每到那天,我們會早早搬上凳子,在涼爽的晚風中開心等候。很多經典老片,就是那時候看的。如:《復活》、《靜靜的頓河》 、《三海旅行》、《流浪者》…… 最難能可貴的是,我們有師生之間及同學之間那份真誠和友愛。這種情誼過去是,現在,將來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溫暖和珍寶。 (七) 藏龍臥虎的附中,還有一位高人中的高人,那就是師大附中首屆掌門人李迪光校長。 李校長于1955 —1966任職附中,時年35 —46歲。把一生中最好的時光獻給了附中。而我們這批老三屆則有幸面聆謦欬親受老校長的教誨,耳濡目染感受他的智慧和才華。 李校長當時接手學校,可謂白手起家,勵精圖治,他高瞻遠矚,提出了今天看來仍然是至理名言的八字辦學方針,即:校長治校,名師辦學。 在李校長辦學理念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省內外一大批名老教師紛紛聚集在母校這面旗幟下,除了上述幾位外,還有劉夢賢,張家池,袁紀聰,黃忠籥等等,等等。 李校長像一根紅線,把這一顆顆寶石串起,閃耀在這麓山腳下,湘江之畔的母校。曾有人評價李校長對附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學校組建了一支極具戰斗力的師資隊伍。他要求,每一位老師必須向每一堂45分鐘要質量;他呼吁,只只“螞蟻”都要上樹;他強調,學校的靈魂就是提高教學質量。他身先士卒,親自擔任高三政治課和數學課教學,有一年李校長猜正了一道高考數學題,一篇名為“李校長猜題記”的文章便被同學們津津樂道,傳為佳話。在一次給我們作報告時,李校長風趣的提出,要爭取過長江,過黃河,實在不行也要爭取過馬路,即考上湖南師大。 文革前附中的教學質量已名震三湘,當時省教委副主任陳白玉對李校長的工作作過下列評價:附中成為全省重點,李迪光同志有著光榮的創始之功。 李校長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校長,還是一位被教育界公認的全才。對于他超常的判斷力記憶力執行力,和他打過交道的人無不為之折服。李校長理科出身,卻馳騁于文學藝術的疆場游刃有余。 上世紀70年代初,文革結束,百廢待興,李校長被省教育廳抽調主持編輯《漢語辭源》,這是中央下達的任務,由四省共同編寫完成。李校長是湖南組組長。該辭源是我國現代第一部大規模漢語辭書,全書收詞10萬余條,其中很多詞語需逐一考證,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淵博知識是無法勝任的,李校長帶領其團隊,歷時三年,圓滿完成任務。 他的英文水平也遠在大學專業之上,家人回憶,他每天必讀英文報刊雜志,讀“紅樓夢”英文版,至于外國朋友來訪,則直接交流。 有一次,他聽英語課,授課老師寫錯了一個單詞,那是一個很偏的專業術語(凍土帶tumdra)。課后李校長向其指正,令對方大為驚訝,感嘆李校長身為一校之長,公事繁多,怎么還知道這么生僻的單詞。 李校長并酷愛書法藝術,他的行書自成一體,流暢大氣,他與書法家李立,周昭怡等過從甚密是多年老友。 李校長還善于吟詩作對,在他的遺作中,保留了一本專為逝去的老同事老朋友作的挽聯集,他寫的挽聯對仗工整,平仄講究,寥寥數語,豪氣奔放,充分表達了他的情懷和境界。 由于歷史原因,李校長曾多次蒙受不白之冤,幾起幾落,幾進幾出,但他初心不改無怨無悔,對黨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我們將永遠緬懷感恩這位可敬的李校長,我們也永遠緬懷感恩所有為母校教育默默付出立下汗馬功勞的眾多老前輩。 時光荏苒,李校長和他的同事們當年開墾的這片貧瘠之地已成為一片綠意盎然的沃土,當年種下的小樹苗現已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母校的傳承者們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并以更開闊的眼光更敏銳的思維更高效的步伐把母校建成了全國一流中學。 2024年全國第33屆生物大賽,母校的成績令人矚目,15人參賽,奪得14枚金牌1枚銀牌。外界評論:附中讓我們望而卻步,望而生畏,望塵莫及。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這樣的成績確實無人可及,無人可比,無與匹敵! 仰望星空,群星璀璨,最亮的那顆是母校;繁花似錦,百花爭艷,最美的那朵是母校。 而今,將近耄耋之年的我們,無論我們多老,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我們的目光從未離開過母校,我們始終都在聆聽母校的聲音,關注母校的發展。永遠記著青蔥歲月里在母校度過的這段美好時光。 最后,衷心的祝福獻給養育我們成長的這片沃土! 祝福母校永遠朝氣蓬勃,繁榮昌盛! 湖南師大附中,66屆高56班,朱盛娥 2024.11.19 作者簡介: 朱盛娥,師大附中66屆高56班學生。長沙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 1992年,長沙市三八紅旗手。 2010年,美國俄亥俄州勞倫學院客座教授。 2012年,湖南省教育廳教育系統優秀黨員。 上一篇:謝錕:附中回憶 下一篇:沒有了 通知公告 更多 關于開展2023-2024學年度科研成果評 湖南師大附中2024年教育教學成果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4年秋季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24年暑假 湖南師大附中2024年秋季教師招聘 湖南師大附中2024年秋季教師招聘 最新動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