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引發教育的全新變革
目前,我們正處在互聯網的信息互聯階段,電子郵件、電子論壇、文件傳輸、網絡新聞,這些早期的互聯網應用方式打開了一扇跨越時空的信息傳遞之門。網絡的易互動特性,博客、微信等多種信息共享平臺運用到教育領域,滿足了師生參與和表達的欲望。網絡搜索為師生獲取信息帶來便利性和精準度,網絡傳輸信息的量大面廣,滿足了不同人群對信息的需求,實現了師生之間平等的知情權。許多時候,學生不需要通過教師的口口相傳就能了解到海量的信息,傳統的師道尊嚴因此會受到挑戰。
互聯網的發展態勢越來越好,影響面越來越大,消費互聯、生產互聯、智慧互聯、生命互聯的時代也隨之到來。“互聯網+”環境下的教育,讓一切想象變得皆有可能:科學研究將迎來開放存取的新時代;教育將成為互為師生的時代。而與此相對應的是,教育需要更多與互聯網特性相適應的文化氛圍。
教育的開放文化必不可少
互聯網文化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開放文化,更注重“合作共贏、開放共享”精神的培育。不論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如何改變,也不論對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本身信息素養的要求有多高,僅“開放”兩個字,就應該是滲透每個個體的文化精神。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體現在幾個方面:突破了時空限制,是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徑;推動了教與學的雙重革命,是共享優質資源、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沒有圍墻的學校,是實現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必然選擇;匯聚了海量知識資源,是降低教育成本、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平臺。互聯網的四個特點決定了其對教育的影響。
兩年前,紐約大學首席信息官湯姆·德拉尼出席“中美大學CIO論壇”時,提到“紐約大學正在建立全球網絡大學”,學生能在全球的任何一個門戶大學進行學習。在今年的中美網絡論壇(CANS)會議上,湯姆·德拉妮再度受邀來華,當年的設想已經實現。如今,紐約大學的13個校園、16個教學園區已經如同一體。對于正在感受“互聯網+”教育浪潮洗禮的中國學校來說,這是一個新的警醒。
MOOC、SPOC、翻轉課堂、移動學習、混合學習、手機課堂……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走進了課堂,各種教育資源正在以指數級速度向社會釋放。然而,在國內各種論壇熱鬧的背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真正融合還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帶來深層次變革。公開課模式的尷尬與困局,也許會重復上演。
21世紀是合作的世紀,不能單打獨斗。無論網頁建設得如何好,倘若不與外界互聯,發揮的作用就會很弱。互聯網的重要特征是開放,各種門類的數據庫紛紛建立,然而,大到國家的不同系統、不同行業,小到一個單位的不同部門之間,數據不關聯,煙囪林立,新的孤島正在形成,單打獨斗的文化應盡快消除。
團隊協作精神應對網絡開放的“接口”
在國外,協作式學習是課堂的常態化學習模式,但我國的學生在這方面接受的訓練的確很少。大多數中小學教師已經習慣了灌輸式教授方法,所以,本應該從小就培養的協作學習習慣,我們卻反其道而行之,結果可想而知。用人單位抱怨新人缺乏協作精神的不在少數。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協作精神不是可有可無,在創新創業的“兩創”風潮中,我們缺乏的不是創業精神,而更多的是職業精神,是團隊協作精神。不管是虛擬的網絡世界,還是現實的物質世界,模塊化生產方式決定了協作必須成為主流,合作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時代要求每個個體都要留出開放的接口,并成為基于整體(全球)價值鏈的組成部分。
審視互聯網信息技術如何重塑全球教育生態,為的是在全球的視野下看到他國教育與我國教育的差異,從中獲益,并有助于未來的規劃與設計。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們必須有全球化的視野,合作共贏、開放共享的精神,只有這樣,全世界的舞臺才能成為我們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