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慶專欄
?
【杰出校友面對面】譚偉民:以宏觀視野穿越全球經濟周期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炎炎
人物名片
譚偉民,湖南師大附中2000屆校友。現任華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多年來一直從事宏觀經濟、政策走勢和產業趨勢研究,具有扎實的經濟金融理論功底和專業素養,在基金管理和投資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
人物素描
作為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他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善于分析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為投資決策提供精準的研究支持,助力企業穩定發展,為國家經濟穩健前行貢獻智慧與專業力量。在不確定性加劇的全球經濟環境中,他的“長期主義”視角或將繼續引領投資者穿越經濟周期。
在湖南師大附中深圳校友分會年會上,我們見到了師大附中2000屆校友、華夏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譚偉民。“我是作為香港校友分會會長來學習經驗的。”譚偉民謙虛而幽默地與我們打開了話題。敏銳的洞察力、對宏觀經濟的獨到見解,是大家給他貼上的專業標簽。
中學時代最愛“新聞視聽時間”
“附中給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開放包容。學校特別強調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譚偉民說,當時學校有非常多的選修課,一些特色課程甚至是大學才有的,“比如心理學選修課,我們當時的心理老師就是現在師大附中的黃月初校長。”讓譚偉民津津樂道的,還有師大附中傳統的“三大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為同學們提供了大量的鍛煉和展示機會。哪怕畢業后看到附中的學弟學妹,譚偉民都能感受到附中人與眾不同的氣質,“一種開放、自信、充滿活力的松弛感,這種狀態很多人可能要到大學才有,但附中已經走在了前面。”
“我們并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反而大家有很多時間做別的事。”在眾多的課余活動中,譚偉民最喜歡的就是每天的“新聞視聽時間”,“每天上午第三節課之前會有個固定時間,組織大家一起收看新聞,近期的時政、國內外大事都能接觸到,我還有個專門聽新聞的筆記本。”中學的熏陶讓譚偉民很早就開始關注時事,這對他后來從事經濟研究頗多受益:“視野打開了,看問題的角度會更開闊。對國內外一些趨勢的判斷,也會更有縱深感。”
長期看好家鄉發展
2011年,譚偉民加入華夏基金研究部和投資部任職。多年來一直從事宏觀經濟、政策走勢和產業趨勢研究,具有扎實的經濟金融理論功底和專業素養,在基金管理和投資方面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作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他多次在重大論壇、權威平臺分享洞見,其觀點被主流財經媒體廣泛引用。他強調“經濟增長預期扭轉資本流動”,其分析框架為機構投資者提供了重要參考。他對中國經濟韌性的信心、對政策效能的精準解讀,以及對全球資本輪動的預判,為市場注入了理性與希望。
對于家鄉湖南、長沙的經濟發展,譚偉民一直持續關注,并且充滿信心:“這幾年,湖南發展得非常好,特別是在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發展上,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長沙堅持“房住不炒”,堅持把房價控制在合理范圍,以及制造業的發展,在譚偉民看來,都是湖南吸引人才“回流”的優勢所在。豐富的高校資源、科研資源以及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這些都為長沙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后發動力。“理工科院校的春天來了。”譚偉民直言,湖南的幾所理工科高校在全國都是非常領先的,它們將為長沙的產業孵化、科技創新起到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譚偉民也建議,圍繞產業鏈優勢,在做好主導產業的同時,可以朝著打造全產業鏈的方向,比如工程機械,除了整機以外,可以把各種核心部件這一塊做起來,進一步優化形成全產業鏈對經濟的強有力的帶動。
對話校友
長沙晚報:您認為湖南的發展具備哪些優勢?
譚偉民:湖南這幾年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以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有了顯著提升。在人才儲備中具備優勢,高等教育、基礎教育的發展對產業的孵化和未來的科技創新,起到了關鍵作用。湖南一直貫徹黨中央“房住不炒”政策,生活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對于人才的吸引也有很大幫助。
長沙晚報:長沙如何提升對投資和人才的吸引力?還需要在哪些方面提升?
譚偉民:長沙作為新一線城市,在這方面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如果說還有什么建議的話,我覺得長沙可以在吸引跨國企業或者世界500強這方面加大力度,加大對外宣傳,增強對海外的吸引力。
長沙晚報:人工智能時代,長沙如何下好這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