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的解題教學設計
發布:數學教研組 來源:未知 日期:2020-11-08 人氣:
我們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往往聽課感覺能聽懂,但一做題就蒙圈。其根本原因是教師所講的一般解題程序仍然是碎片化的,沒有形成范式和套路,可操作性不強。如果平時解題教學僅僅是碎片的堆砌,就缺少前后聯系思考和貫通,這樣的過程難以讓學生形成對方法的深刻認識,從而難以掌握真諦,更難獲取通用的高層次規律。為了解決這一困難,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是關鍵。
朱老師的第一個教學設計案例是函數不等式證明中的構造函數技巧。案例中,他以歷年高考中的導數壓軸題為素材,將作差構造、變形構造、分拆構造、放縮構造四種常見的構造方法娓娓道來。通過朱老師準備的第二個案例--《函數零點問題處理找點的策略》,我們可以思路非常清晰地理解那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特殊點是如何一步步被挑選出來的。朱老師的第三個案例《含參數單調性問題的討論》注重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突破。含參數的單調性討論在高考中對于基礎薄弱的考生而言往往就成為了難題。而在復習過程中,學生對于參數該如何分類討論總是一頭霧水,也容易陷入到經驗主義的誤區,朱老師所提倡的“有沒有”“在不在”“既有也在,比較大小”的三步原則可以有效地梳理出參數討論的“分界點”。通過三個具體教學設計的解讀,朱老師總結結構化思維教學設計的方法和要求,其中又重點強調了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的重要性并展示了學生的總結梳理成果。
朱老師以他最喜歡的一句格言結束了精彩的課堂,在此也用此格言與各位共勉!“教師成長最快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做一個培訓者,這樣更能促使自己去閱讀,去思考,所獲得的遠比你作為一位聆聽者更多,體會會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