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關于印發《湖南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 (2022年版)》的通知
一、培養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使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有理想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學習偉大建黨精神。努力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逐步領會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懂得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道理,初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明確人生發展方向,追求美好生活,能夠將個人追求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之中。
(二)有本領
樂學善學,勤于思考,保持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掌握適應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具有學會學習的能力。樂于提問,敢于質疑,學會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有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自理自立,熱愛勞動,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強身健體,健全人格,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識和適合自身的運動技能,樹立生命安全與健康意識,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具有抗挫折能力與自我保護能力。向善尚美,富于想象,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初步的藝術鑒賞、表現能力。學會交往,善于溝通,具有基本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
(三)有擔當
堅毅勇敢,自信自強,勤勞節儉,保持奮斗進取的精神狀態。誠實守信,明辨是非,遵紀守法,具有社會主義民主觀念與法治意識。孝親敬長,團結友愛,熱心公益,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積極為社會作力所能及的貢獻。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珍愛生命,樹立公共衛生意識與生態文明觀念。具有維護民族團結,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的意識。關心時事,熱愛和平,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國際視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二、基本原則
為落實培養目標,義務教育課程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
堅持全面發展,育人為本。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課程體系。貫徹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九年一貫設置課程,完善課程類別與結構,優化科目的課時比例,確保“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二)適宜性原則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為每一位適齡兒童、少年提供適合的學習機會。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特征,注重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之間的銜接,體現不同學段目標要求的層次性。打好共同基礎,關注地區、學校和學生的差異,適當增加課程選擇性,提高課程適宜性,促進教育公平。
(三)發展性原則
聚焦核心素養,面向未來。依據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明確育人主線,加強正確價值觀引導,重視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育。精選課程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基未來。
(四)綜合性原則
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加強綜合課程建設,完善綜合課程科目設置,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
(五)實踐性原則
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優化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式與路徑,推進工程與技術實踐。積極探索新技術背景下學習環境與方式的變革。
三、課程設置
(一)課程類別
義務教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奠定共同基礎;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拓展補充,兼顧差異。
國家課程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開發、設置。所有學生必須按規定修習。
地方課程由省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開發、設置,在全省部分年級開設,學生必須按規定修習。充分挖掘和利用湖南自然、人文、經濟、科技等優質資源獨特的育人價值,整合和落實各類專題教育內容,強化綜合性、實踐性、體驗性、選擇性,加強課程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傳承和弘揚湖湘文化精神,涵養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校本課程由學校組織開發,要立足學校辦學傳統和目標,發揮特色教育教學資源優勢,以多種課程形態服務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校本課程原則上由學生自主選擇。
(二)科目設置
義務教育課程九年一貫設置,按“六三”學制安排。
國家課程設置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歷史、地理、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學、信息科技、體育與健康、藝術、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有關科目開設要求如下: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起始年級為三年級;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在一至二年級開設,以聽說為主,可與校本課程統籌使用。初中階段開設外語,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
科學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初中階段分科開設物理、化學、生物學。
信息科技在三至八年級獨立開設。
藝術在一至九年級開設,其中一至二年級包括唱游•音樂、造型•美術;三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相關內容;八至九年級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等,學生至少選擇兩項學習。
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一至九年級開展班團隊活動,內容由學校安排。
地方課程由省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開發,設置湖南地方文化常識、生命與健康常識兩門課程。湖南地方文化常識在七至八年級開設,生命與健康常識在三至九年級開設。
校本課程由學校按規定設置。學校要結合學生發展狀況和學校特色,充分利用本地課程資源,開發適宜的校本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
專題教育以滲透為主,融合到相關科目中,原則上不獨立設課。
課程類別與科目設置見表1。
類 別 |
年級 | ||||||||
國家 課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道德與 法治 |
道德與 法治 |
道德與 法治 |
道德與 法治 |
道德與 法治 |
道德與 法治 |
道德與 法治 |
道德與 法治 |
道德與 法治 |
|
語文 | 語文 | 語文 | 語文 | 語文 | 語文 | 語文 | 語文 | 語文 | |
數學 | 數學 | 數學 | 數學 | 數學 | 數學 | 數學 | 數學 | 數學 | |
外語 | 外語 | 外語 | 外語 | 外語 | 外語 | 外語 | |||
歷史 | 歷史 | 歷史 | |||||||
地理 | 地理 | ||||||||
科學 | 科學 | 科學 | 科學 | 科學 | 科學 | ||||
物理 | 物理 | ||||||||
化學 | |||||||||
生物學 | 生物學 | ||||||||
國家 課程 |
信息 技術 |
信息 技術 |
信息 技術 |
信息 技術 |
信息 技術 |
信息 技術 |
|||
體育與 健康 |
體育與 健康 |
體育與 健康 |
體育與 健康 |
體育與 健康 |
體育與 健康 |
體育與 健康 |
體育與 健康 |
體育與 健康 |
|
唱游• 音樂 |
唱游• 音樂 |
音樂 | 音樂 | 音樂 | 音樂 | 音樂 | 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至少選擇兩項 | ||
造型• 美術 |
造型• 美術 |
美術 | 美術 | 美術 | 美術 | 美術 | |||
勞動 | 勞動 | 勞動 | 勞動 | 勞動 | 勞動 | 勞動 | 勞動 | 勞動 | |
綜合實踐活動 | |||||||||
地方 課程 |
湖南地方文化常識 | ||||||||
生命與健康常識 | |||||||||
校本 課程 |
由學校按規定設置 |
每學年共39周。一至八年級新授課時間35周,復習考試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九年級新授課時間33周,第一學期復習考試時間1周,第二學期畢業復習考試時間3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可用于集中安排勞動、科技文體活動、研學實踐等。
一至二年級每周26課時,三至六年級每周30課時,七至九年級每周34課時,九年新授課總課時數為9522。小學每課時按40分鐘計算,初中每課時按45分鐘計算,學校在保證周總時長不變的情況下,自主確定每節課的具體時長。在符合各科目學段總課時比例范圍(見表2)要求的前提下,學校可參照課程設置示例(見表3),自主確定各科目周課時數。學校可根據課程性質、課型特點及教學需要,靈活組織教學,探索彈性課時,安排“長短課”。
體育與健康一至二年級每周4課時,三至九年級每周3課時;書法在三至六年級語文中每周安排1課時;勞動、綜合實踐活動每周均不少于1課時;班團隊活動原則上每周不少于1課時。湖南地方文化常識七至八年級每周1課時;生命與健康常識三至九年級每周1課時。
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班團隊活動、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課時可統籌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每兩周1課時;國家安全專題教育每學年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課時,可統籌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開設。在三年級上學期、五年級上學期、八年級上學期,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使用工作,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班團隊課、校本課程等統籌安排課時,平均每周1課時。在小學高年級、初中(七年級下學期)開設民族團結進步專題教育課,各學段不少于12課時,學校可結合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以及民族團結宣傳月、班會、隊會、社會實踐等活動統籌實施。
各門課程均應結合本學科特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育教學,并滲透法治、國防、生態文明、心理健康、安全、毒品預防等專題教育內容,增強學科育人功能。
各地各校要統籌課內外學習安排,有效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創造條件開展體育鍛煉、藝術活動、科學探究、班團隊活動、勞動與社會實踐等,發展學生特長。
課程 類別 |
年級 科目 |
占小學總課時比例 | 占初中總課時比例 |
占九年總 課時比例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
國家 課程 |
道德與法治 | 6.5%-7.5% | 5.5%-6.5% | 6~8% | |||||||
語文 | 24%-25% | 15%-16% | 20~22% | ||||||||
數學 | 13.5%-14.5% | 14%-15% | 13~15% | ||||||||
外語 | 4%-5% | 9%-10% | 6~8% | ||||||||
歷史 | 9%-10% | 3~4% | |||||||||
地理 | |||||||||||
科學 | 6.5%-7.5% | 11%-12% | 8~10% | ||||||||
物理 | |||||||||||
化學 | |||||||||||
生物學 | |||||||||||
國家 課程 |
信息科技 | 2%-3% | 2%-3% | 1~3% | |||||||
體育與健康 | 11.63% | 8.82% | 10~11% | ||||||||
藝術 | 13%-14% | 5%-6% | 9~11% | ||||||||
勞動 | 15%-16% | 15%-16% | 14~18% | ||||||||
綜合實踐活動 | |||||||||||
地方 課程 |
湖南地方文化常識 | ||||||||||
生命與健康常識 | |||||||||||
學校 課程 |
學校自主開發 | ||||||||||
每周總課時 | 26 | 26 | 30 | 30 | 30 | 30 | 34 | 34 | 34 | ||
學年新授課總周數 | 35 | 35 | 35 | 35 | 35 | 35 | 35 | 35 | 33 | ||
學年總課時 | 910 | 910 | 1050 | 1050 | 1050 | 1050 | 1190 | 1190 | 1122 | 9522 | |
學段課時 | 6020 | 3502 | 9522 |
年級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9年 總課時 |
分類 比例 |
|
國家 課程 |
道德與法治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626 | 6.57% |
語文 | 8 | 8 | 7 | 7 | 6 | 6 | 6 | 5 | 5 | 2020 | 21.21% | |
數學 | 4 | 4 | 4 | 4 | 4 | 4 | 5 | 5 | 5 | 1355 | 14.23% | |
外語 | 2 | 2 | 2 | 2 | 3 | 3 | 4 | 622 | 6.53% | |||
歷史 | 2 | 2 | 2 | 206 | 3.63% | |||||||
地理 | 2 | 2 | 140 | |||||||||
科學 | 1 | 1 | 2 | 2 | 3 | 3 | 420 | 8.70% | ||||
物理 | 2 | 3 | 169 | |||||||||
化學 | 3 | 99 | ||||||||||
生物學 | 2 | 2 | 140 | |||||||||
信息科技 | 1 | 1 | 1 | 1 | 1 | 1 | 210 | 2.21% | ||||
體育與健康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1009 | 10.60% | |
藝術 | 4 | 4 | 4 | 4 | 4 | 4 | 2 | 2 | 2 | 1046 | 10.99% | |
勞動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313 | 15.33% | |
綜合實踐活動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313 | ||
地方 課程 |
湖南地方文化常識 | 1 | 1 | 70 | ||||||||
生命與健康常識 | 1 | 1 | 1 | 1 | 1 | 1 | 1 | 243 | ||||
學校 課程 |
學校自主開發 | 1 | 1 | 2 | 2 | 2 | 2 | 2 | 1 | 2 | 521 | |
每周總課時 | 26 | 26 | 30 | 30 | 30 | 30 | 34 | 34 | 34 | |||
學年新授課總周數 | 35 | 35 | 35 | 35 | 35 | 35 | 35 | 35 | 33 | |||
學年總課時 | 910 | 910 | 1050 | 1050 | 1050 | 1050 | 1190 | 1190 | 1122 | 9522 | 100% |
(一)科學規劃課程實施
各市州、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課程實施的組織領導,強化課程管理和條件保障。指導和督促學校落實國家課程規定,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指導和督促學校落實地方課程要求,依據地方課程標準(或指導綱要),按規定要求開設地方課程;指導學校開發建設校本課程,明確每門校本課程目標、內容、結構、實施與評價方式要求,嚴把政治觀、科學觀,確保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和適宜性。校本課程原則上不編寫出版教材。
學校依據我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辦法,立足學校辦學理念,分析資源條件,制訂學校課程實施方案,注重整體規劃,有效實施國家課程,規范開設地方課程,合理開發校本課程。加強幼小銜接,堅持零起點教學,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在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安排必要的入學適應教育,適當利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時組織開展入學適應活動,對學生學習、生活和交往進行指導。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了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鼓勵將小學一至二年級道德與法治、勞動、綜合實踐活動,以及班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等相關內容整合實施。統籌各門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安排。注重統一規范與因校制宜相結合,統籌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將理念、原則要求轉化為具體育人實踐活動。學校課程實施方案報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作為對學校開展教育督導的重要依據。
(二)深化教學改革
堅持素養導向。圍繞“為什么教”和“為誰教”,深刻理解課程育人價值,落實育人為本理念。準確把握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素養要求,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設定教學目標,改革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
強化學科實踐。注重“做中學”,要創造條件,依據課程標準開齊開足小學科學和初中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學生實驗,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在實施中應體現開放性、實踐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建立實踐基地,開展實踐活動。
推進綜合學習。整體理解與把握學習目標,注重知識學習與價值教育有機融合,發揮每一個教學活動多方面的育人價值。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
落實因材施教。創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差異化教學,加強個別化指導,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引導學生明確目標、自主規劃與自我監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發揮新技術的優勢,探索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服務個性化學習。
(三)改進教育評價
全面落實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著力推進評價觀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試評價質量。
更新教育評價觀念。強化素養導向,注重對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考查,開展綜合素質評價。倡導評價促進學習的理念,注重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導學生合理運用評價結果改進學習。嚴格遵守評價的倫理規范,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自尊心。
創新評價方式方法。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倡導基于證據的評價。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積極探索增值評價。加強對話交流,增強評價雙方自我總結、反思、改進的意識和能力,倡導協商式評價。注重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等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關注典型行為表現,推進表現性評價。推動考試評價與新技術的深度融合。
提升考試評價質量。全面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的考試評價,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增強日常考試評價的育人意識,注重伴隨教學過程開展評價,捕捉學生有價值的表現,因時因事因人選擇評價方式和手段,增強評價的適宜性、有效性。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增強針對性,豐富類型,合理安排難度,有效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優化試題結構,增強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提高試題信度與效度。
(四)強化專業支持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培養,師范院校要加強緊缺學科和薄弱學科的教師培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配齊配足各學科專業教師及專職教師,保障課程實施質量。加強教師培訓,明確省、市州、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培訓職責,建立健全培訓工作體系。學校要組織教師參與各級各類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培訓,定期開展校本研修。
強化教研、科研的專業支撐。充分發揮教研部門的作用,明晰教研工作定位,深入研究培養時代新人的要求,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推介課程改革優秀經驗,幫助教師準確把握課程改革方向,鉆研課程標準、教材,改進教學。增強教研供給的全面性與均衡性,實現學段全覆蓋、學科全覆蓋、教育教學環節全覆蓋,強化薄弱環節,確保各類各項教研活動發揮應有的服務、引領作用。提高教研活動的針對性,深入學校、課堂、教師和學生之中,了解和把握各方對教研的多樣化需求,積極利用多種技術和手段,豐富教研活動的途徑和方式,注重提供個別化指導服務。充分利用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術團體等機構的專業力量,開展相關的基礎研究、國際比較研究、案例研究等,為課程改革提供指導。
(五)健全實施機制
省教育行政部門全面落實國家課程、建設地方課程、規范校本課程,統籌規劃課程實施安排、資源建設與利用等,指導督促市州、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落實相關要求。市州、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課程實施過程的檢查指導,提供課程實施必要保障條件。學校是課程實施的責任主體,要健全課程建設與實施機制,制訂相關考核、獎懲等措施,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課程實施能力。
開展課程實施監測,涵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主要包括課程開設情況、課程標準落實情況、教材使用情況和課程改革推進情況,重點是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教育要求,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情況。省教育行政部門委托有關專業機構實施省級監測,并協助完成國家級監測相關工作;市州教育行政部門協助完成國家級、省級監測相關工作。
開展課程實施督導,對市州、縣市區各級人民政府實施義務教育課程保障情況、學校課程開設和教材使用情況進行督查,把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作為評價課程實施質量的參考指標,強化反饋指導,確保課程開齊開足開好。
本實施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