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多家媒體報道我校馮睿杰同學榮獲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賽金牌
【湖南日報】師大附中學子喜獲金牌
湖南日報8月31日訊(記者 余蓉)近日,第11屆IESO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在法國尼斯落下帷幕,湖南師大附中高三學生馮睿杰以優異成績獲得金牌,實現了我省地理學科奧賽新的突破。此次系中國第二次組織代表隊參加此項比賽,共派出了4名隊員,獲得三金一銀的優異成績,也是中國首次在該項賽事中問鼎。
IESO是一項面向中學生的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是12個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之一,每年舉辦一次,今年共有29個國家,派出109名學生參加。IESO主要考察和測驗中學生對于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和能力,試題分為理論筆試與實踐操作部分。學生要參加個人常規賽和國際團隊合作項目兩部分的測試。馮睿杰介紹,今年的實踐操作部分包括用化學試劑檢測空氣污染粒子成分、實地考察地質構造和檢測巖石成分等。
湖南師大附中競賽教練朱豐年介紹,目前我省并沒有開設相關課程,馮睿杰完全是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馮睿杰對地理、地質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強,曾在老師指導下兩節課就掌握一本書的知識,也曾帶著地質錘、放大鏡、羅盤等工具爬遍岳麓山的角落,只為研究考察巖石產狀、地質構造等。
班主任黃贊介紹,馮睿杰全面發展,各科成績都很突出,總成績在全年級前列,奧賽準備都是利用課余時間學習。他愛好英語,曾獲得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大賽一等獎,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喜歡閱讀,喜歡運動,是一個綜合素質很全面的學生。
【瀟湘晨報】識云觀星的孩子拿下國際奧賽金牌
瀟湘晨報 2017年9月1日
本報記者 沈 顥 通訊員 焦 暢 伏炎安 長沙報道
看羅盤、識地圖、辨云朵、觀星象 ...... 會玩這些技能的男孩馮睿杰一舉拿下了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賽金牌。湖南師大附中高 1502 班馮睿杰子在剛剛結束的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為中國隊拿下一枚金牌,這也是中國隊首次在此項比賽中奪金。其實,湖南省都沒有開設相關課程,馮睿杰同學完全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自學完成了這些課程,最終拿到了國際金牌。
無意中被北大選中
在法國尼斯舉辦的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來自全球 29 個國家的 109 名學生經過激烈比拼,中國隊四名選手獲得了 3 金 1 銀,要知道,此次比賽一共只有 11 枚金牌。也正是這個傲人的成績,中國臺北隊連續十屆的領先優勢被一舉打破。
馮睿杰的教練向超老師介紹,其實,這是中國第二次組隊參加這項比賽,上一屆是中國首次參賽,卻只取得了銀牌的成績。去年 10 月份,為了更好地發掘中國在地球科學方面的人才,中國科協這次委托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來選拔選手,熟門熟路的北大地空學院在全國名中學中廣發英雄帖,請求中學推薦優秀地球科學方面的人才,他們提出的條件只有兩條:文化成績特別優秀和愛好地球科學。湖南師大附中推薦了幾名學生,最終北京大學單單看中了馮睿杰,邀請他參加地球科學奧賽冬令營。
2 節課學完一本課本
被選拔入營之后,湖南師大附中的教練們也開始幫助他積極準備,因為地球科學奧賽涉及到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而這些學科內容我省都沒有開課。于是教練們研究之前的考題,將大學課程進行整理壓縮," 馮睿杰也真是爭氣,我將一本大學教材整理為 7 個章節,他 2 節課就全部掌握了。" 教練朱豐年老師說,學校一方面幫他查找資料,方便他自學,一方面針對中國學生薄弱的野外考察部分,帶他去戶外進行野外考察,并不定期幫他邀請大學的地質學家、氣象學家一同參加野外考察。
" 他動手能力特別強,各種儀器的使用一學就會。氣象里的干濕球,用羅盤測傾向和傾角,挺復雜的內容他都是一下就掌握了。" 朱老師說這樣的能力讓他的學習效率特別高。
在北大冬令營中,馮睿杰脫穎而出,最終被選拔進入了地球科學奧林匹克國家隊,備戰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賽。
讓人欽佩的是,無論備賽多么辛苦,馮睿杰都不肯停課。他一節常規課程都不落下,只在晚上或者業余時間自學地球科學有關的知識內容。在今年 6 月份高二年級期末考試中,他的文化總分是全年級第二名。" 備賽沒有分散我的精力,我的成績沒有像別人擔心地一落千丈,反而考出了我的最高名次。" 說到這里,馮睿杰也挺開心的。
與外國孩子組隊完成比賽
在尼斯的比賽中,馮睿杰筆試輕易完成,實踐操作考了好幾項。馮睿杰抽到的題目是拿一塊巖石分析其礦物組成,還有去校園內一個干涸的河床看地質構造。這些對于他都沒有難度,真正有難度的是團隊協作題,他分到和意大利、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選手一起,去海灘觀測地質構造,分析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并且做成幻燈片,每名選手分別講解。當時他們分析的結果是可能會存在重力災害,發生崩塌。
團隊協作的另外一道題是制作一個和地球系統有關的海報,根據地球生命環境系統,講述如何移居到另外一個星球。非常可惜的是團隊協作項目馮睿杰所在的小組只得到了銀牌。
" 其實我的英語還算不錯,但因為涉及到很多專業詞匯,在國際合作項目和野外考察中全英文還是有點吃力。" 馮睿杰有著遠超同齡人的理性。
得益于從小熱愛戶外活動
" 對地球科學的興趣源自從小對自然的興趣,很小開始,我就特別喜歡在戶外。" 從 1 歲開始,爸爸媽媽就有意識地帶小睿杰去遠足,每去到一個省份,爸爸就在墻上的中國地圖上貼上一面小紅旗。漸漸地紅旗快貼滿了地圖,旅行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小時候都是父母安排了行程,之后變成了小睿杰寫攻略、定酒店、機票。
小的時候馮睿杰只對動物感興趣,隨著年齡的長大,他漸漸地對巖石發生了興趣。了解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內容之后,對辨云推測天氣、通過北極星找到方位這些內容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很多人都以為地球科學就是地理,其實不是的,地球科學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所在的地球結構。" 馮睿杰說,地球的各個圈層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地質應用也是很廣泛的,比方說建筑物選址,需要用到地質學科知識,考察一個大壩為什么坍塌也要用到地質學知識,我們的生產生活各方面都與之有關。
對于將來,馮睿杰坦言地球科學領域只是一個選項,他接受自己的人生存在多種可能。
校長說
湖南師大附中校長 謝永紅
"地球科學是一個全新的學科,雖然不能像五大傳統學科一樣獲得保送資格,但馮睿杰依然愿意花時間去學習、挑戰。學校非常支持這樣的學習,素質教育本來就應該是全面的,不是功利的。
有朝一日馮睿杰能夠通過 奧賽這個令人自豪的成績進入一流大學,我希望他不要帶著功利心去選擇哪些熱門的專業,而是沿著自己的興趣之路繼續走下去,成為優秀、卓越的頂尖人才。"
相關鏈接
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 (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 ) 是國際地球科學教育組織舉辦的一項面向中學生的奧林匹克競賽,是十二個國際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之一,于 2007 年在韓國大邱舉行了第一屆正式競賽,每年舉辦一次,迄今為止一共舉行了 11 屆。它主要考察和測驗中學生對于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和能力,試題分為理論筆試及實踐操作兩部分,分別占總分的 70% 和 30%。2016 年 8 月 20 日至 27 日,由中國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組委會組織的史上首支中國代表隊參加了在日本三重縣舉行的第十屆國際中學生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取得了個人常規賽兩枚銅牌,國際團隊合作項目(ESP&ITFI)兩枚銀牌的成績。今年是中國第二次組織代表隊參加該項賽事,由北京大學地球空間科學學院率領的中國代表隊四位選手于 8 月 30 日參加此次比賽,最終獲得三金一銀的優異成績,首次實現了中國代表隊在該項賽事中問鼎金牌的榮譽。
【長沙晚報】長沙高中生成湖南 “地科”奧賽奪金第一人
長沙晚報訊(記者 詹春華 通訊員 焦楊)8月30日,在法國尼斯舉辦的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上,湖南師大附中高1502班學生馮睿杰奪得金牌,成為湖南“地科”奧賽第一人。
面對榮譽,陽光帥氣的馮睿杰表現得很淡定:“與傳統的五大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不同,‘地科’奧賽奪金,并沒有高考保送資格,我當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抓緊高三學習,為明年高考做準備。”記者了解到,馮睿杰的綜合成績在全年級排到了前三名。
正是因為跟高考無關,我省目前并沒有開設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方面的相關課程,馮睿杰完全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自學完成了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學習,并最終從全國中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湖南“地科”奧賽第一人。
據了解,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是國際地球科學教育組織舉辦的一項面向中學生的奧林匹克競賽,是12個國際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之一,迄今為止一共舉行了11屆。它主要考察和測驗中學生對于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知識和能力,試題分為理論筆試及實踐操作兩部分,分別占總分的70%和30%。
今年是中國第二次組織代表隊參加該項賽事,包括馮睿杰在內的中國代表隊四位選手,在北京大學地球空間科學學院的率領下參加此次比賽,最終獲得3金1銀的優異成績,首次實現了中國代表隊在該項賽事中問鼎金牌的榮譽。
【三湘都市報】身高一米八,擅長狼人殺,他是湖南地球科學奧賽第一人
記者 黃京 實習生 毛丹 周思悅
對大多數人而言,“地球科學”一門陌生的學科。不僅國內鮮有中學開設這門課程,就連其究竟屬于“地理”,還是“自然科學”,許多人都傻傻分不清楚。但就是在這樣一個頗為“高冷”的領域,湖南師大附中高1502班的馮睿杰卻拿到了世界級地球科學奧賽金獎。
昨日,在法國尼斯舉行的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賽中,馮睿杰和其他三名小伙伴組成的中國隊獲得三金一銀的優異成績,首次實現了中國代表隊在該項賽事中問鼎金牌的榮譽。
比賽
有趣好玩,考察綜合能力
下午,記者一見到湖南“地科”奧賽第一人馮睿杰立刻心生“膜拜”:這個“學霸”不但有才,還是一名身高1.8米、外形陽光帥氣的“小鮮肉”。為大家科普“地球科學”時,馮睿杰給出的詞是“有趣好玩”的學科。在大半年的培訓中,他參加過多次野外考察,看巖石、觀星星、辨云朵、查地貌等等,都成了家常便飯的事。馮睿杰告訴記者,“地球科學”并不局限于“地理知識”,其還囊括了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知識,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這場剛結束世界級的比賽,同樣也是妙趣橫生。馮睿杰介紹,在比賽中,大家需要測量出一塊巖石的密度和成分、觀察一個干涸的河床的地質構造、尋找大壩坍塌背后的問題,甚至還要發揮奇思妙想,運用現有地球系統相關知識,如何帶領人類移居到另一個星球。
馮睿杰的教練向超老師說,無論是學科學習還是比賽,都對參與者的綜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馮睿杰正是憑借其“無死角的知識面”、“突出的綜合素質”脫穎而出。
個性
從興趣出發,樣樣兼顧
盡管獲得了國際金牌,當馮睿杰并未有欣喜若狂的感覺。他說自己更關注接下來一年的高三生活,特別是明年的高考。在這個“00后”男孩的世界里,學習地球科學、參加國際比賽只是因為很感興趣很喜歡,但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向超說,一次地質考察和學校社團節的時間相沖突,但馮睿杰硬是兩樣都要兼顧,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所有的任務。學校允許他根據培訓自由安排上課時間,但他卻堅持正常上課,只在課余培訓,一節課都沒耽誤。在邊培訓備戰比賽邊上課的情況下,馮睿杰還在期末考試中考到了全年級第二的好成績。
班主任黃贊老師眼里,馮睿杰則是個特別全面的學生,學習效率特別高。他擔任全年級學習部部長,英語成績特別出色,曾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得過一等獎;雖然是理科生,但他卻酷愛政治書和歷史書;排球打得好,還是個“狼人殺”游戲的高手,推理和觀察能力超強。這一點,馮睿杰笑言也與地球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個學科需要我們學會‘將今論古’,從眼前的事情推測出過去地質地貌上的各種變化,也因此讓我習慣于從細節去推理。”
馮睿杰還是個旅游達人,從1歲開始,爸爸媽媽就帶著他四處旅游。迄今為止,全國只有4個省沒有去過,還跑過多個國家。馮爸爸說,從初中開始,訂機票酒店、提前查閱當地風土人情等各種旅游攻略全部由兒子來完成。
觀點
奧賽不能為功利所累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盡管地球科學和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五大學科競賽一樣,同屬于12個國際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之一,但直到去年,才由中國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組委會組織了首支中國代表隊參賽。比賽的小眾化使得其并不像五大學科競賽那般受人重視,一個最直接的反映是:即便馮睿杰拿到了國際金牌,但他目前并不能被保送進高校,甚至在名校自主招生中也不一定能獲得優惠錄取政策。
對此,湖南師大附中校長謝永紅認為,學生應當像馮睿杰一樣,堅持從興趣出發,不為功利所累。對學校而言,各大學科奧賽是一個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的平臺,奧賽存在的價值,是發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是為了功利地獲獎,或者敲開進入名校的大門。“學校教育應當要發現、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并為其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原文鏈接:
湖南日報:http://t.m.youth.cn/transfer/toutiao/url/news.youth.cn/jsxw/201709/t20170901_10630001.htm?tt_from=weixin&tt_group_id=6460578805664448781
長沙晚報:https://www.icswb.com/newspaper_article-detail-269181.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瀟湘晨報: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7-09/01/content_2938432.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對大多數人而言,“地球科學”一門陌生的學科。不僅國內鮮有中學開設這門課程,就連其究竟屬于“地理”,還是“自然科學”,許多人都傻傻分不清楚。但就是在這樣一個頗為“高冷”的領域,湖南師大附中高1502班的馮睿杰卻拿到了世界級地球科學奧賽金獎。
昨日,在法國尼斯舉行的第十一屆國際地球科學奧賽中,馮睿杰和其他三名小伙伴組成的中國隊獲得三金一銀的優異成績,首次實現了中國代表隊在該項賽事中問鼎金牌的榮譽。
記者 黃京 實習生 毛丹 周思悅
比賽
有趣好玩,考察綜合能力
下午,記者一見到湖南“地科”奧賽第一人馮睿杰立刻心生“膜拜”:這個“學霸”不但有才,還是一名身高1.8米、外形陽光帥氣的“小鮮肉”。為大家科普“地球科學”時,馮睿杰給出的詞是“有趣好玩”的學科。在大半年的培訓中,他參加過多次野外考察,看巖石、觀星星、辨云朵、查地貌等等,都成了家常便飯的事。馮睿杰告訴記者,“地球科學”并不局限于“地理知識”,其還囊括了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海洋學、天文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知識,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這場剛結束世界級的比賽,同樣也是妙趣橫生。馮睿杰介紹,在比賽中,大家需要測量出一塊巖石的密度和成分、觀察一個干涸的河床的地質構造、尋找大壩坍塌背后的問題,甚至還要發揮奇思妙想,運用現有地球系統相關知識,如何帶領人類移居到另一個星球。
馮睿杰的教練向超老師說,無論是學科學習還是比賽,都對參與者的綜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馮睿杰正是憑借其“無死角的知識面”、“突出的綜合素質”脫穎而出。
個性
從興趣出發,樣樣兼顧
盡管獲得了國際金牌,當馮睿杰并未有欣喜若狂的感覺。他說自己更關注接下來一年的高三生活,特別是明年的高考。在這個“00后”男孩的世界里,學習地球科學、參加國際比賽只是因為很感興趣很喜歡,但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向超說,一次地質考察和學校社團節的時間相沖突,但馮睿杰硬是兩樣都要兼顧,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所有的任務。學校允許他根據培訓自由安排上課時間,但他卻堅持正常上課,只在課余培訓,一節課都沒耽誤。在邊培訓備戰比賽邊上課的情況下,馮睿杰還在期末考試中考到了全年級第二的好成績。
班主任黃贊老師眼里,馮睿杰則是個特別全面的學生,學習效率特別高。他擔任全年級學習部部長,英語成績特別出色,曾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得過一等獎;雖然是理科生,但他卻酷愛政治書和歷史書;排球打得好,還是個“狼人殺”游戲的高手,推理和觀察能力超強。這一點,馮睿杰笑言也與地球科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個學科需要我們學會‘將今論古’,從眼前的事情推測出過去地質地貌上的各種變化,也因此讓我習慣于從細節去推理。”
馮睿杰還是個旅游達人,從1歲開始,爸爸媽媽就帶著他四處旅游。迄今為止,全國只有4個省沒有去過,還跑過多個國家。馮爸爸說,從初中開始,訂機票酒店、提前查閱當地風土人情等各種旅游攻略全部由兒子來完成。
觀點
奧賽不能為功利所累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盡管地球科學和傳統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五大學科競賽一樣,同屬于12個國際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之一,但直到去年,才由中國地球科學奧林匹克競賽組委會組織了首支中國代表隊參賽。比賽的小眾化使得其并不像五大學科競賽那般受人重視,一個最直接的反映是:即便馮睿杰拿到了國際金牌,但他目前并不能被保送進高校,甚至在名校自主招生中也不一定能獲得優惠錄取政策。
對此,湖南師大附中校長謝永紅認為,學生應當像馮睿杰一樣,堅持從興趣出發,不為功利所累。對學校而言,各大學科奧賽是一個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的平臺,奧賽存在的價值,是發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是為了功利地獲獎,或者敲開進入名校的大門。“學校教育應當要發現、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并為其發展提供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