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紅網】“快樂農夫”田間上課 千余師生體驗農村生活
紅網時刻7月18日訊(通訊員 陳江鷺)“做中學,學中做”,知行合一,手腦并用。7月14日,湖南師大附中2019年農村生活體驗實踐活動正式啟動,1000余名準高二學生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分赴瀏陽、韶山、衡山、耒陽、攸縣等地,開展為期5天的農村生活體驗。
正式出發前,湖南師大附中校長謝永紅將校旗鄭重授給年級組長陳淼君,這是一份信任與期待的傳遞。在實踐中獲知,在鄉野中探索,每逢暑假,學農實踐都會成為師大附中學生們的必修課程,而這項活動已堅持了24年。
“快樂農夫”學習新技能
田里插秧,泥地中捕魚撈蝦,果園里摘葡萄,菜地里摘豆角,河中扎筏渡水……暑假,是湖南師大附中的學生們成為“快樂農夫”、學習新技能的時間。炎炎夏日,他們走出教室,走進鄉野,與廣袤大地親密接觸,體驗農村生活。看著一條條魚自水中跳躍而起,坐著自己親手扎的竹筏輕松渡河,嘗著用勞動換來的家常菜,幻想著青色的秧苗可以收割的日子。
這些鮮活的農村景,勞動事是他們在書本中看不到的,在每一次的親身體驗中,他們用心體會勞動的艱辛,感受生活的不易。“雖不能手可摘星辰,但手可摘葡萄也甚安吾心”,對于1826班的學生們來說,他們在鄉野實踐,更在實踐中思考,“我望著碗里簡單的飯菜,三菜一湯,滋味確實挺好,比起普通餐館也不為過,一時啞然只能想到那句古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
把課堂搬到田間
在大多數家長眼中,高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學農實踐讓學生走出書山題海,耽誤學生學習。但在師大附中的學生們看來,暑期學農活動,是他們將課堂從教室移向田間的過程。
他們參觀展覽館,了解農村發展歷程及產業特色,學習農具變化的歷史沿革,拓展土地流轉、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農業知識。他們走進藍鷹沙龍環保科普基地,了解沙龍村環境保護工程,學習造紙術,動手實踐植物拓染。
走訪調查,他們從沔江葡萄園那里了解到關于現代化農業建設的農作物品種、種植面積、經營模式、收入效益等基本情況。從沿溪鎮沙龍村了解到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以及技術引進、農業環保、發展方向等政府關于現代化農業建設的相關布局。
選課題,訪農戶,做調查,寫報告,這段過程的學習不同于書本上的純知識,是學生們親身實踐,批判思考,共同協作的成果。1826班學農第一小組的同學感悟道,“我們體驗到了自己采摘的快樂,耕作的辛苦付出,了解了基層現代化農業建設的相關知識,了解到祖國農民的現狀,知道了農村發展的一些美中不足,作為祖國的未來,新一代的附中人,我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祖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24年暑期學農實踐,湖南師大附中打開了學生認識農民生活的新窗口。當下社會,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思想有所蔓延,學生不愿入基層的現象愈加嚴重。了解農村,愛上鄉野,通過勞動教育走出課堂,讓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也將更好地培養他們對農村、農民的深厚感情以及社會責任擔當。
■學生體驗報告
真正理解了何為“皆辛苦”
小時候常常吟唱“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然彼時只覺朗朗上口卻并未放在心上。也許只有“身受”之后才能“感同”。唯有親身去體驗“躬耕漁樵”才知生活的不易和柴米油鹽的可貴。我校常常秉承素質教育優先的教育理念,暑假伊始,我們拋開補習班與作業,走進芬芳的田野,在瀏陽沿溪完成五天的學農與研究性學習。
學農的經歷是鮮亮、活潑,也是刻骨銘心的。來到基地后我們先學習如何扎稻草人,柔韌性極好的稻梗,黃黃的帶有一絲絲清香。一圈一圈穿行于指間。在教練的指導下,不需多時,一個生動可愛的小人兒便登場了。同學們不禁喟嘆農民的智慧,驚喜于自己親手創造的作品。
夏日的陽光燥熱,一點陰涼都無處可尋。我們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細細窄窄的田壟上,汗水順著臉頰滑下,鞋上沾滿了泥濘。走了很長一段路,終于到了山坡的一片田地。在認真聆聽了播種方法后,我們領來一把小鏟子和一把玉米,開始了播種。在地上挖下一個約五厘米深的小坑,放上玉米,再澆上點水。操作起來很簡單,但無數次一蹲一站卻讓我們十分難受。不一會兒,腿就像灌了鉛似的,微微打著顫。我們扶著腰,看著種好玉米的地方,再想想平時碗里的玉米,竟“無語凝噎”。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何為“皆辛苦”,才真正領悟到學農活動的良苦用心。中華民族綿延千年的農耕文明都是一點一點從這艱苦奮斗中積累出來的。多少代農民灑下的汗水才換來了今天的豐衣足食。(湖南師大附中1826班 甘恬)
原文鏈接:https://moment.rednet.cn/content/2019/07/18/5725642.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