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
校友情深,美好回憶
早在九十年代,楊樹松、張良寧的母親,不愿意隨兒女到上海生活,一個人住在長沙開福區的一個小巷子里。年逾八旬的老人,雙眼基本上看不見,住在一間又黑又悶的小屋子里,三餐很難到口。一個藕煤爐子,經常生不著火,撿點柴火燒飯,燒得是滿屋子的黑煙。遠在廣州部隊工作的廖煥然同學邀集長沙的同學,買上一些吃的和一臺小電風扇送到老人家里,還和周圍鄰居交代,讓他們多多幫助她。后來同學們又去看望多次,楊樹松、張良寧同學知道此事后非常感動。
其實,這種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的事例很多,很多,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樁而已。這種友愛精神,是我們的母校老師們培養的結果。我們清楚記得,在1959年1月,我們成立了一個“楊培根幫助小組”,當時已經進入高三的最后一個學期了,大家忙著準備高考,進入高三后,班上從原高17班調來了一個雙腿有殘疾的同學—楊培根,他靠兩根拐棍才能行走。幫助楊培根同學完成高中學業,就成了我們高14班團支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在團支部組織下,決定成立“楊培根幫助小組”,發動班上的共青團團員和樂于助人的15個同學來幫助楊培根同學。我們記得像李延安、朱一霞、常修莉等一批女同學,她們不顧少女的羞澀,也爭著去背楊培根同學上三樓的教室。每天楊培根同學還沒有起來的時候,洗臉水已到了他住的教學樓一樓樓梯間的門前,每到吃飯的時間,值班同學都及時為他打飯、送飯。總而言之,同學們對他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這種關心殘疾同學、樂于助人、奉獻愛心的精神,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我們還記得母校成立九十周年校慶時,同學們用車把楊培根校友接到學校參加了會議。事后不久,大家還相邀去參加楊培根校友的婚禮,在次次集會上,大家又捐款1400多元,給楊培根同學買殘疾人用的三輪車,這種深厚的校友情是多么可貴啊!
李立功、劉靜是一對同學夫妻,他們退休在江西萍鄉市委組織部。前不久,大家聽說劉靜身體不好,引起眾多老同學的牽掛,但是路途遙遠,很難找到機會去探望。2014年秋天,王閏年同學的兒子,看出了媽媽的心事,也擔心媽媽年歲已高,坐車、轉車很不安全,主動提出請假開車送媽媽和她的同學去江西萍鄉看望老同學,王閏年、粟淑君、朱一霞和她85歲高齡的丈夫曾老師一同驅車前往。他們終于在同學的下一代的幫助下,實現了多年希望相見的愿望。欣喜之情,難以言表。劉靜同學的身體,也似乎好了許多。
住在外地的同學很多,北京的何達筠、梁振杰,上海的張良寧、楊樹松、張海溪,南京的鄭祥英,天津的梁志大,湖北的周蕙蘭、常海亮,四川的肖學初,廣州的廖煥然、賀立朝,惠州的朱一霞、向遠宏,深圳的李延安等,他們回到長沙,總想和長沙的校友見上一面。這些年來,長沙的黃福全、常修莉、廖琳輝等同學做了大量的組織工作,聯系聚會有數十次之多。黃福全、陳初開同學還主動承擔了攝影和制作光盤的任務,把校友們的深情厚誼、美好回憶記錄下來。劉磊老師80歲生日時,除了向他祝壽以外,還為他生日攝制了一套光盤,記錄了他生日慶典的難忘時刻。
陳初開同學的母親,已經是98歲高齡,從外地回到長沙的同學和長沙的校友每次都要帶上禮物前來看望。當陳初開同學推辭時,廖琳輝同學深情地說:“你的媽媽也就是我們的媽媽,孝敬老人是應當的”。她說出來同學們的心里話,這些同學也是這樣孝敬自己的公公婆婆和爸爸媽媽的。
同學們到老還在堅守著附中人的優良傳統,到老也沒有忘記附中老師對我們的品德教育。附中這些品德教育的光榮傳統,不但影響了我們的一生,而且對我們的下一代產生了良好影響。
母校建校110周年了,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心潮如海,母校在艱難、奮斗、勝利、輝煌中走來,將會朝著更加輝煌的未來走去,我吟詩一首,以表達此刻的心情——
桃李芬芳果滿園,
齊心共園中國夢,
更大輝煌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