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江蘇“最大的”一所大學,這所大學最大的特點是不設入學門檻,不受年齡限制,各種教育無縫銜接,教育觸角遍及全省每個角落。“十二五”末,各類學歷教育在校在籍學生達16.3萬人。這就是江蘇開放大學。
這是一所依靠現代遠程教育“起家”的大學,“信息化建設”曾經在全省各大高校中首屈一指,在如今“互聯網+”的大環境下,這所學校又是如何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保持如此穩定的辦學規模?
完善的信息化系統為構建終身學習網絡“保駕護航”
江蘇開放大學目前開設有四個本科專業,10個??茖I,學校大力推進全省社區大學和社區學院建設,由省級開放大學牽頭,縱貫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居)的社區大學、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和居民學校的社會教育網絡基本形成。全國首開老年學歷教育,同時,面向城鄉居民廣泛開展職業培訓、社區教育等非學歷教育工作。
為支撐學校的各類教育,目前學校已經構建了較為完善的信息化系統,包括較先進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各種業務應用系統和數字學習資源。
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方面,學校建設了功能齊全,性能先進的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支持電信、聯通和移動等多線接入,總出口帶寬達到2.3G。校園網骨干和出口配套設備全部為萬兆網,三個校區全部實現了無線網絡信號的全覆蓋。數據中心可以提供約400臺服務器的運算能力、200T的存儲能力,服務器和存儲設備實現了集成化、小型化和虛擬化。學校加速推進“云教室”項目,已經初步完成了骨干市縣開放大學的布點并逐步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應用,從而形成遍布全省的高速、便捷的遠程教育網絡。
在平臺建設方面,學校開發了集教、管、測、評、考等功能于一體的學歷教育“教學教務綜合平臺”,并配套建設了基于微信和手機APP的移動學習系統,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江蘇學習在線”是學校承擔江蘇省終身教育任務,實施社會教育的主要平臺。該平臺目前擁有超過兩萬門課件,訪問量達到1800萬人次。
江蘇開大的數字圖書館按“公共館”概念設計,可以進行不受校園限制的開放式訪問,學生可以在任意地點利用公網訪問館內數圖資源。該館支持30萬注冊用戶,10萬在線、1萬并發訪問,年訪問量達130萬次。目前館藏數字資源有超星和方正電子圖書110多萬冊;CNKI文獻3000萬篇;還整合了維普、讀秀、書生之家等多個文獻數據庫,提供海量的電子文獻資源。
在強大的信息化系統的支撐下,2013至2016年,學校建設學歷教育在線課程300多門,投入建設經費達3000余萬元。錄制精品視頻課4000多講,其中聘請名師、名家、專家主講500多講;合作建設課程15門。制作社會教育視頻3000多講,所開發的微課多人多次獲得全國和全省微課大賽的一、二、三等獎。“江蘇學習在線”網站被教育部確認為“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基地”。“十二五”期間,該校學歷教育招生人數累計達23.84萬余人,實現了新的突破。
用“網絡強校工程”打造信息化教育教學生態圈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高等教育正在進行基于信息技術的偉大變革。2016年1月《教育部關于辦好開放大學的意見》的頒布,明確了開放大學的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為開放大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學校的“十三五”規劃緊扣“互聯網+”的時代背景,進一步實施網絡強校工程,打造信息化教育教學生態圈。
學校積極參與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構建高速、安全、泛在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實施校園大數據應用工程,推進各種數據資源共享與應用,為學習、管理、支持服務和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未來五年,學校將依托現有條件建成“一網、一云、三平臺”的智慧校園格局。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數據中心能力,構建高速、安全、穩定的校園“網”;聯合省內外高校、領先的互聯網企業等機構,集聚、整合、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構建開放教育“云”;以構建智慧校園為方向,打造融合貫通的“信息平臺”,開放靈活的“學習平臺”,規范高效的“管理平臺”,建成覆蓋全省辦學系統的“云教室”;打造支持百萬級在線學習的遠程教育基礎設施。
實施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強化教育信息化領導能力、應用能力、技術支持和服務保障能力培訓。構建優質教育資源環境,重構教育產品生產、授課交付、學生管理、價值分配、考核評價等服務模式和業務鏈,建立符合教育產品特點的完整業務流程和質量認證體系,建成“教育超市”。打造滿足大規模、多樣性、個性化學習需要的教學平臺,全方位持續優化課程資源。吸納優質社會資源,創新資源集聚機制,以教學需求和應用促進多元化特色資源建設,完成數字化資源管理平臺建設,形成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整合、應用、再開發的良性發展鏈。
完善和統一信息服務平臺,統整各種教育應用軟件,建立跨平臺、跨終端的一站式服務門戶,及時發布課程開設、專業設置、學習方式、評價標準、招生信息等內容。打造科學規范、高效靈敏的學校管理平臺,強化對課程資源、學生信息、教師信息、教學運行、質量評價、行政辦公等的規范管理,建立教育教學狀態監控系統,形成以“大數據技術”支撐的智能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