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生于1978 | 朱定:面朝大海 不都是春暖花開
編者按:
生于1978,與改革開放同齡。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風雨兼程。40年,一個人已是不惑,一個國家的發展已是翻天覆地。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央視新聞新媒體推出人物微視頻《生于1978》。欄目選取了10位改革開放同齡人,通過他們的成長故事,回首40年來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致敬改革開放的如歌歲月。
今年的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一天,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一位工程師在朋友圈向大橋深情祝福:
“歷經艱險、攻堅克難,但一直堅守著心中的夢想。大橋浸潤著每一位建設者的文化與情懷,這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從震撼到沉靜,從驚艷到成熟,終將在伶仃洋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位工程師叫朱定,生于1978年,湖南長沙人。他坦言“為橋癡為橋醉,8年磨礪從小伙變成了大叔”。
2010年,朱定來到港珠澳大橋項目。他先后負責島隧工程沉管預制與浮運沉放現場管控、橋面鋪裝及房建工程管理。經過“超級工程”的磨煉,他已成為國內橋梁界一名優秀的“行家里手”。
朱定揭秘港珠澳大橋背后的故事
為了一根沉管,他們96小時無休
https://v.qq.com/x/page/e0813gj3j58.html
朱定的“戀橋情結”
朱定愛橋癡橋,以橋為樂,聊起橋,話匣子打開了就收不住。這份“戀橋情結”,源于他家鄉的一座橋。
1991年,長沙湘江二橋建成通車(今銀盆嶺大橋)。朱定依然清晰地記得大橋開通那天,父母帶著他去橋上合影的情景。
1991年,朱定一家在湘江二橋上的合影
“當時長沙市民都涌到橋上,父母也帶我近距離去參觀。我之前的印象,橋梁就是趙州橋那樣的石拱橋,而湘江二橋是雙塔單鎖面的斜拉橋,看著特別新穎,心想,橋怎么能這么漂亮”。
湘江二橋的設計顛覆了朱定對橋梁的想象,“非常佩服橋梁的工程師,心里埋下了一顆種子,想做一名路橋人”。
朱定的父母并沒有從事交通行業的。90年代初,朱定的父親辭掉了單位的“鐵飯碗”,“下海”經商,朱家的生活也因此有了很大的改觀。朱定印象很深,父親花了1600塊錢,買了一臺手風琴,讓他接受專業的音樂培訓,而當時普通職工的月工資不過100元左右。
“父親‘下海’是我對改革開放最早的認識。得益于家庭經濟條件的轉變,我還學習了美術素描,這些培訓也算是對我未來職業規劃的準備”。
1996年,朱定報考了路橋院校,2000年畢業后來到廣東,一頭扎進了自己喜愛的事業,正式成了一名路橋人。此后的十年,中國的路橋建設突飛猛進,見證了這一切的朱定,深深感受到了時代的加速度。
面朝大海 不都是春暖花開
港珠澳大橋是我國一項超級工程,工程難度和工程質量要求不言而喻,但對于路橋人來說,這項挑戰卻具有特別的“誘惑”。朱定也不例外,對于大橋,他充滿著作為奮斗者的激情。
2010年,32歲的朱定加入港珠澳大橋項目。挑戰很快來了,他被派到離珠海10多海里的桂山牛頭島,這里要建一座沉管預制工廠,這也是我國第一次用工廠法來預制沉管隧道管節。
牛頭島是座荒島,朱定算是第一批開荒者,一切要從零做起。剛上島時,因為濕度過大,朱定患了比較嚴重的濕疹。而相比于身體上的不適應,朱定更要克服的是心中的孤獨感。
“不像大家所說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你可能剛剛到一個島的時候會很興奮,但三天一過你就開始發愁,第五天你絕對想離開。我待了足足三年多。”
3年的時間,朱定在島上熬了下來,現代化的沉管預制廠建起來了,此后,33節沉管,一條一條、一根一根預制、浮運、安裝,創造了中國外海沉管隧道建設的先河。當朱定要離開牛頭島時,他非常舍不得。“有感情了,畢竟是曾經艱苦戰斗過的地方”。
虧欠家人是建橋人心中最大的苦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除了每一位建設者的巨大付出,還離不開建設者家人的默默支持與犧牲。
朱定的家在廣州,自從加入港珠澳大橋項目后,8年時間,他只能偶爾周末回趟家。對于妻子和女兒,他直言“非常虧欠”。
“我剛到項目時,女兒剛剛3歲,現在她已經小學五年級了。曾經我女兒認真地說,爸爸你能否像同學的爸爸一樣送我上學呢?聽完我眼睛濕潤了,一個最普通的要求我都無法滿足,這種苦是發自內心的,是建橋人心中最大的苦。”
朱定一家
今年夏天,朱定的女兒作為電視臺“小記者”,在大橋通車前對朱定進行了一個“采訪”。朱定說當時挺緊張的,但感受到了女兒以我為榮。“隨著她年齡的增長,她也在慢慢理解我的工作,對我所從事的事業有了很強的自豪感,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大橋通車前,朱定接受女兒的采訪
沒有改革開放 就沒有港珠澳大橋
作為路橋人,朱定深感幸運的是,趕上了中國最好的四十年。“因為改革開放,國家的建橋設計、施工水平、管理水平、設備工裝水平提高了很大一個臺階,才能有實力去做港珠澳大橋這樣的超級工程,才能在世界橋梁史,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相信以中國工程師的智慧,我們還能夠建設更高精科技的橋梁項目”。
港珠澳大橋設計壽命120年,預計需要三代工程師來維護管理。朱定說,“我們要讓大橋更長久地屹立在伶仃洋上,用科技的手段,用人工智能養護好大橋,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