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2年MOOCs在國際教育界引發了一場“海嘯”,那2013年在中國教育界也算是刮起了陣陣“颶風”。近20場關于MOOCs的會議、論壇相繼召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高校相繼與美國MOOCs平臺簽約,面向全球免費開放了15門在線課程,MOOCs這種以短視頻方式學習的在線課程正在受到學習者的青睞。然而,面對席卷全球的MOOCs熱潮,有推崇和掌聲,也有不少理性客觀的思考。
近日,記者采訪了對在線教育進行了13年跟蹤研究的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程建鋼教授及其研究團隊,程教授基于對2008年以來國際上400多篇文獻的分析研究,系統回答了記者的問題,澄清了大眾關于MOOCs的一些認識誤區。
誤區一:慕課不是在線教育解決方案的全部而是推動在線教育的催化劑
記者:MOOCs可以說是2013年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但是對于究竟什么是MOOCs,很多人存在誤解,您能否解釋一下?
程建鋼:MOOCs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即把以視頻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網絡課程免費發布到互聯網上,供全球眾多學員學習。其突出特點是以小段視頻為主傳授名校名師的教學內容,以即時測試與反饋促進學員學習,并基于大數據分析促進教師和學生改進教與學。MOOCs是“在線課程”層面上的網絡教學形式之一,屬于已經發展了十幾年的在線教育系統的組成部分,對以往的網絡教學有重要借鑒意義。但是現在國內普遍把MOOCs作為“在線教育”來闡釋其內涵和強調其重要意義,有些言過其實。事實上,依據比較權威的美國斯隆聯盟(SloanConsortium)連續10年(2003-2012)對在線教育所做的持續研究表明:在研究和實踐兩個層面,國際在線教育一直按照自身規律快速穩步地向前發展。MOOCs是一劑重要的催化劑,而非在線教育整體解決方案的全部或“秘方”,我們需要客觀和辯證地分析、認識和實踐MOOCs。
誤區二:慕課并非最早發源于美國慕課包括cMOOC和xMOOC,cMOOC最早源于加拿大
記者:很多人認為,MOOCs最早發源于美國,以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平臺的推出為標志。事實是否如此?
程建鋼:MOOCs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薩巴薩卡大學的喬治·西門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聯通主義的學習理論模型,首次提出了cMOOC(C為聯通主義一詞Connectivism的首字母)并創建了全球第一個cMOOC類型的課程(CCK08)。cMOOC強調人機交互的學習模式,把課程設計者、學習資源、教學者、學習者和自發組建學習共同體等作為一個整體,并基于已經大眾化的社會性交互工具平臺,促進不同思維類型和學習方式的學習者在人—機、人—人交互模式下切磋學習,引發知識遷移和知識創造,使面向信息類聚、整合理解、遷移運用、批判思維和知識構建等的“深度學習”真正發生,從而對傳統大學教學模式和組織形態提出了革命性挑戰,所以學術界充分肯定了cMOOC的理論創新。但是,cMOOC尚未形成穩定的、易于復制的、可供一般在線課程教學應用的實踐模式,也沒有風險投資便于介入的抓手。
200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基于cMOOC部分思想,借鑒了可汗學院的教學模式,沿用傳統面授教育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以易于復制的課程框架,以學生自主構建學習共同體實施在線課程學習的模式,創辦了在線教育商業化公司Udacity和Coursera等,邀請著名大學加盟并提供在線課程平臺xMOOC(x表示擴展或加盟,不同于c表示聯通主義的含義),在課程學習環節免費向全球開放課程,吸引了眾多學員注冊學習,而在課程結業認證等環節收費,從而形成資本投資收益的商業模式,很快受到風險投資的青睞,加之媒體的大力宣傳和渲染,加速了政府、社會、學校和公眾對于網絡教學意義的認識,也造成了今天大眾熱議的MOOCs演變成在線教育的代名詞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