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教育家李之透
之透先生的父親李際虞為常寧著名中醫,通經史,有懸壺濟世之心,在當地頗有聲望。
他自幼隨父讀書,后人私塾,喜做詩文。1924年至1926年,先后在長沙兌澤、岳云、修業等中學畢業,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追求進步。1927年4至5月國共合作時期,人國民黨湖南省黨校學習,并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投身革命。同年9月人武昌中山大學中文系預科學習,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參加學生和工人運動。因參與支援震寰、裕華紗廠的罷工斗爭,于1928年1月被捕入獄。在關押審訊的四個月中,屢遭嚴刑拷打,但守口如瓶,始終沒有暴露身份,國民黨武漢警備司令部軍法處仍以“盲從附和”的罪名,判處他有期徒刑一年。他在獄中曾勇敢機智地與獄友共同開展對敵斗爭。1929年4月刑滿出獄后,與共產黨組織失去了聯系,只得回家鄉常寧蓬洲小學教書,改名為“飽難”,表示不忘飽受牢獄生活之苦難,矢志革命到底。
抗日戰爭時期,之透先生積極投入愛國學生運動,撰寫發表抗日文章和參加查禁、焚毀日貨等反日斗爭;還擔任過常寧縣組訓民眾總部指導員,從事喚醒民眾、訓練民眾的抗日救亡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他堅持抵制反動當局對學校的控制,拒絕加入國民黨,使廣益中學始終未建立國民黨基層組織。他熱情支持反內戰、爭民主的革命學生運動,保護和支持學校的地下黨員學生張維寰等的革命活動。1948年,他動員教師參加“長沙市中學教師聯誼會”。1949年,他支持學校地下黨支部的鄒晉魁等發動和組織師生“護校迎解”,8月1日率先在長沙市各界《為擁護當局主張避免戰禍呼吁和平宣言》上簽字,參與推動長沙的和平解放。解放后,他曾先后被選為長沙市和湖南省的第一屆和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湖南省首屆教育工會委員,政協長沙市第一、二、三屆委員和常務委員,1956年加人中國農工民主黨,后被選為長沙委員會常委;他曾送兩個兒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切都說明他一生熱愛祖國,擁護共產黨。
1930年秋,李飽難來到長沙,考入湖南私立廣益中學(今湖南師大附中)高中第一班,改名李之透,時年23歲,是全班50余人中年齡最大的。他在校勤學守規,畢業成績平均78.3分,國文、史、地優秀。1933年夏考入湖南大學中國文學系,兼攻先秦文學及現代文學,受到多位知名教授的器重。他同時繼續參加革命活動,在“一二·九”運動中,曾在全校學生大會上慷慨陳詞,痛斥投降派,力倡示威游行。他參與主持湖大進步文藝團體赫曦文藝社的工作,大力倡導新文化研究,先后在長沙《力報》、《錚報》、《晨風日報》及《邵陽力報》等報刊上主編赫曦文藝期刊55期,被人譽為“麓山才子”,頗有影響。
1937年夏,李之透大學畢業后,曾利用假期赴南京梅園新村尋找黨組織未果,便應聘回母校廣益中學擔任國文教員,此后他即以教育事業終其一生。抗日戰爭爆發后,長沙城屢遭敵機轟炸,人心惶惶。1938年秋,湖南省政府下令市內各中學疏散離城,廣益中學遷至望城縣的沱市。不久,日寇進犯湘北,岳陽淪陷,長沙告急,沱市與長沙城近在咫尺,學校被迫提前放寒假,動員學生回家。當時,李之透老師回到了老家常寧,意欲協助母校南遷常寧,便向客居常寧的學校董事長黃士衡先生反映。黃董事長認為常寧僻處湘南,數十年無兵禍,又有河流通湘江,轉運方便,甚為合適。在黃的授意下,李老師利用當地多種關系,覓得了柏坊鄉大坪(有人叫太坪)的尹祠、李祠、義塾及民房培蔭園等處,可做臨時校舍,便將情況函告學校。學校隨即派事務主任前往察看后,承當地教育界人士尹鎮湘的大力協助,得到了尹、李兩大家族頭面人物的支持,簽訂了租約。1939年農歷正月初三日,校長曹孟其召開董事會議,討論再次遷校事宜,大家一致認為“為圖學校之生存,并負戰時教育之使命,不能不全力以赴”,決定學校遷常寧。經過精心籌劃,克服種種困難,通過水路,將全部校具、圖書儀器及購買的稻谷(8000斤)、煤油(數百斤)等運到常寧。當年上期,學校有高、初中13個班,學生600多人、教職員43人。李之透老師在母校南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學校暫時安定下來以后,李之透于1940至1943年,先后應聘到衡山岳云、新寧楚南和武岡國立十一中等中學任教。當時廣益中學的校長曹孟其因在長沙經營湖南省孤兒院,每個學期只在開學時到校一次,討論決定學校重大事宜,日常工作先后由秘書(實為代理校長)王季范先生和喻子賢老師主持。到1943年時,喻老師已年近六旬,人老力衰,校董會便應他的要求,請李之透校友回校主持校務。于是李之透于1944年初從武岡回到母校,擔任教導主任兼教國文,同年下期擔任代理校長,全面主持校務。1950年1月,曹校長病故,李繼任校長。此后,1951年學校首批由人民政府接管改為湖南省立廣益中學, 1952年改名湖南省長沙市第四中學,1955年1月又改為湖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他都擔任校長,是解放后省內原中學校長中長期繼任者的少數幾人之一。直到1956年10月調到湖南師院中文系任教止,主持學。校工作13年,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三個時期,私立廣益、公立廣益、四中和師院附中四個階段,使學校得到維持、鞏固和發展。先后培養出高、初中畢業約2000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分別達到90%和70.80%,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之透主持廣益中學期間,成績顯著。抗日戰爭后期臨危受命,艱苦撐持,使學校得以維持下來。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千方百計籌款和發動師生在廢墟上修復和擴建校舍,復員長沙,并苦心經營,使學校逐步得到鞏固。解放后,學校被人民政府接管,煥然一新,不斷有所發展。1952年,按照學校規模、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和學生成績等方面的評比,該校排在湖南省立一中,長郡中學和明德中學的后面改為第四中學。后來該校被湖南師范學院選為教育實習和教育科研基地,改為湖南師院附屬中學。這些都說明了廣益中學的辦學成績和在省會公私立中學中的地位,而最令人難忘和稱贊不已的,莫過于在硝煙中堅持辦學。
19441年日寇為打通湘桂交通線,大舉南侵,5月長沙失守,6月衡陽被圍,日寇竄入距學校僅30多里的地方。李之透與同事商定,學校提前考試放假,附近和外地有家可歸的學生暫時疏散回家或投親靠友。有160多名家住敵占區的湘北學生成了無家可歸的“難 民”,加上教師共200人。為保學校之生存和師生之安全,李之透代理校長帶領他們肩負簡單行李、書籍、米糧,步行70多里來到莊泉,在當地租得劉家祠堂為校舍,教師借住附近農民家中,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學。但由于學生已斷絕經濟來源,所帶糧食所剩無幾,一度靠吃稀飯、喝鹽水度日。學校無錢購糧,面臨斷炊,李代理校長率師生代表赴寧遠找當時南遷的省教育廳救濟,也無糧可撥。面臨絕境,他拍著胸脯向學生說:“只要我李之透還有一口飯吃,就決不會讓同學挨餓。”于是毅然以家產作抵押,向當地人士和鄉公所借谷200余擔,又托人向縣政府借谷100擔,以維持學生的口糧。同年8月底,衡陽失守,常寧告急,李代理校長四處奔走聯系,將一部分年齡較大,能力較強的學生介紹到抗日后方的各機關、小學服務,組織60余名年齡和身體都合格的學生到廣東坪石第九戰區的學生教導總隊受訓。剩下20多名年齡較小的學生,由他帶領長途跋涉6天逃難到了寧遠縣城,請求省教育廳收容,但無結果。寧遠無法立足,又只得率領學生走80余里崎嶇山路逃到藍山縣,找到了離縣城20多里的所城作為校址,仍租祠堂和民房做校舍,教職員也陸續從常寧到來,于是又豎起湖南私立廣益中學的校牌,號召學生復學,進行秋季招生,100多名學生在比常寧困難得多的條件下堅持學習。第二年春,在當地名人鐘伯毅的支持下,該校遷到離縣城僅兩里路的高陽,借鐘家祠堂為校舍,學生增加到460多人,有高、初中共11個班,校譽日隆。同年4月12日,在藍山舉行了校慶40周年紀念大會,省政府以“廣益中學能在戰火中堅持辦學,實屬難能可貴”,發給獎金50萬元。一時,在湘南偏遠山區的廣益中學名傳三湘,秋季入學者達830余人,弦歌不絕。
國難深沉,顛沛流離,李之透代理校長,不辱使命,堅忍不拔,殫精竭慮,艱苦備嘗,愛校如家,愛生如子,使一所瀕臨倒閉的私立中學起死回生,并出現生機勃勃的氣象,同樣“實屬難能可貴”。
(轉載湖南省文史研究室2008年第3期《文史拾遺》)